这里是太子的实习单位,皇帝当学生的课堂,还是高考阅卷处
故宫里有一个宫殿,它的功能特别多,明清两朝时这里曾做过太子的“实习单位”,也曾是皇帝当学生时上课的课堂,同时它还是古代科举考试最后一关殿试的“阅卷处”,够霸气吧,那它叫什么名字呢?
就是它—文华殿。
文华殿建于明永乐年间,位于外朝协和门以东,它的对面正好是武英殿,这样的格局我们称为“左文右武”、“文东武西”,它们就像故宫前朝三大殿的两个“护卫”,静静的保护着皇帝。
上面是文华殿的一个平面图,大家可以看到整个文华殿是一组宫殿群:前殿即文华殿,南向,面阔5间,进深3间,黄琉璃瓦歇山顶。后殿叫“主敬殿”,它与文华殿以穿廊相连,形成一个“工字型”,其东西配殿分别是本仁殿、集义殿。而在它的东侧有一个小殿叫“传心殿”,殿内供奉着咱们中国历史上的十一位圣贤:皇师伏羲、神农、轩辕,帝师尧 、舜,王师禹、汤、周文王、周武王,先师孔子,先圣周公。
那么,文华殿到底是做什么用的呢?
一、太子的“实习处”
文华殿最早的时候其实是太子的东宫。明朝时,太子在还没当上皇帝之前,按照祖制必须先来个“实习”,即学着看点奏折,懂点治国之道,而文华殿就是太子“实习”的地方,因此,早期的文华殿屋顶是覆盖绿色琉璃瓦的,因为“五行说”里东方属木,颜色为绿,表示生长,代表着太子,所以太子使用的宫殿屋顶一般都覆盖绿色琉璃瓦。
但到了明朝中后期,特别是嘉靖时,太子都太年幼了,根本无法“实习”,所以文华殿就常用作皇帝的便殿。既然是皇帝用,那就不能再使用绿色琉璃瓦了,得改成黄色,因此嘉靖十五年时,文华殿进行大修,绿色琉璃瓦全都改成了黄色。
二、皇帝当学生的“课堂”
明清两朝有一个很特别的制度叫“经筵”,通俗点说,就是皇帝得做“学生”,得上课。这个制度其实在汉唐的时候就已经有了,宋朝时形成制度化,而元、明、清三朝承袭宋朝。
我们很熟悉的宋太宗,就非常重视“经筵”制度。他在位时希望自己的子孙能够多读书,因此将“经筵”制度固定下来, 他规定,皇帝必须读书:
“每年分两个学期:春季学期从二月至五月五日端午,秋季学期从八月至十一月冬至,有寒暑假。在春秋学期里,皇帝隔一天或者两天必须上学,有专门的讲学官做老师讲授儒家的四书五经。”
由此,我们看到,皇帝虽然是高高在上的,但当他念书时,其实就是“学生”,这是宋朝“以文治国”的体现。
而明清两朝的皇帝也继承了这个制度,进一步将“经筵”分为:大经筵和小经筵。
大经筵,即比较隆重的皇帝读书典礼,其仪式性大于实际意义。如明朝英宗时期,因为英宗皇帝小,当时他的奶奶张太后就和辅政大臣三杨(杨士奇、杨荣、杨溥)商量着要给皇帝定个上课的“经筵规矩”,最后就决定一个月里凡是遇二日、十二日、二十日都要举行“大经筵”;而每天定时的给皇帝上课,称为“小经筵”。
清朝基本沿袭明朝制度,但清朝皇帝里康熙是最勤奋的。在他的时代,根本就没有什么“大小经筵”之分,他几乎让老师天天给他讲课,可谓中国历史上最好学的皇帝。传统来说,如果遇上特别冷和特别热的天气,其实是不用上课的,但康熙不行,必须坚持上;有时候边关发生战事了,课可以停停,但康熙却坚持无论处理战事到多晚,他都要到文华殿来上会课,学会习。
那什么人才能做皇帝的老师呢?皇帝又是怎么学习的呢?
史料记载,以清朝为例,在文华殿举行的“经筵”主要以大学士、尚书、左都御史、侍郎等人充当经筵讲官,满汉各8人。每年以满汉各2人分讲“经”、“书”,皇帝本人则撰写御论,阐发讲习“四书五经”的心得,有时候,皇帝听到兴起时,还会让讲官们就他感兴趣的地方进行辩论,真正是做到“课堂互动,教学相长”。
三、殿试的“阅卷处”
文华殿除了作为太子的东宫,皇帝的课堂,同时明清两朝科举考试最后一关“殿试”的考卷也在这里进行最后的审阅,因此,可以说,这个地方还是全国读书人的“命运决定处”,你是进士的第几名,全在这里决定了。
小小文华殿,却是故宫里最富有儒家气息,最富有师生情谊的地方,它见证了历代帝王的教育,同时也是道统高于政统,天道制约皇权的最佳体现。
- 上一篇:藏族婚宴十八说
- 下一篇:外媒:马尔代夫淡水危机 中印展开支援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