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中华历史知识从这里搜一搜
当前位置:历史网 > 历史知识

历史知识

海南岛黎族 黎族人民的风土人情

2022-05-19

祖国南疆的海南岛,像一颗璀璨的明珠,闪耀在浩瀚的南海碧波上。因唐代贞元五年(公元789年)前后在海南岛设立了琼州、崖州、儋州、万州和振州,故海南岛又有“琼崖”、“琼州”之称。海南省于1988年4月26日宣告成立。

黎族人民居住在海南岛的中南部,区域总面积占全岛一半以上,海南岛东北高,西南低,以五指山为中心而形成伞形地势,中部地区为五指山腹地,五指山主峰海拔1867米,超过千米的山峰有30多座。岛内各大河流都发源于五指山脉,形成许多独流入海的放射状水系。流域水量面积在500平方公里以上的有11条,其中流量较大的有南渡江、昌化江、万泉河、陵水河、藤桥河等。河谷狭窄、滩多流急,蓄存着丰富的水能资源。

海南岛多台风、多雨。在潮湿的森林植被覆盖条件下,发育形成以花岗岩风化物为主要土质的砖红壤、黄红壤、山地黄壤和山地草甸土,风化层和腐植层深厚,有机质含量高。沿海平原按气候类分为南滨海区和西部海区。南滨海区有三亚市和陵水、乐东两县沿海乡镇,260多公里的狭长地带,坡度在15度以下的可耕面积占60%。西滨海区包括东方市和昌江黎族自治县沿海乡镇,其地势以平原为主,丘陵、台地较少,坡度在15度左右的可耕面积达85%,黎族居住区的山地占总面积45.6%;台地占17%,平原和河流约有684万多亩,尚有荒山荒地500多万亩未利用,开发潜力极大。

黎族居住区处于北回归线以南,具有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光照充足,长夏微冬,四季常春。当祖国北方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时候,这里正是春光融融,百花盛开的季节。年平均气温23℃-25℃,因为海风调节和地势较高,夏季虽然炎热,但非酷暑,最热的七八月气温很少超过38℃,最冷的时候也很少低于10℃。冬春干旱,夏秋多雨,干湿季节明显,大部分地区降雨量为1500-2000毫米。由于高温多雨,全年无霜,气候条件优越,稻谷1年可以3熟,玉米、薯类、豆类、花生、甘蔗等作物终年可种,瓜果四季不绝,是我国热带经济作物及反季节瓜菜最好的生产基地。

黎族总人口达1112498万人(1990年),其中84.7%分布在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琼中、保亭、白沙、乐东、昌江、陵水6个自治县和享受民族自治地方政策待遇的三亚、通什、东方3市,少数散居于万宁、儋州、琼海3市和屯昌县等。

黎族源于古代“百越”的一支,早在秦汉以前就从两广地区陆续来到海南岛定居。“黎”这一专有族称始于唐末,沿用至今。

黎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无文字,通用汉文。

黎族的宗教信仰以祖先崇拜为主,杂以自然崇拜,有些地区还保留着图腾崇拜的痕迹。

因状似倒扣船只而得名的船形屋,是黎族的传统住房。黎族称其为'布隆亭竿',意为“竹架棚房子”。“布隆亭竿”有辅地形、高架形和向金字型过渡三种。其共同特点是茅草房顶,木头或竹子的梁柱,编竹抹泥墙、竹条墙或椰叶墙;屋内设火灶,灶上方悬挂竹筏,作烤干食物用,屋顶侧面开天窗。'布隆亭竿'中没有间隔和睡床,居住者一般在灶旁铺席席地而睡。现在在黎族地区这种房屋已不多见,多数住室已为金字顶代替,靠近城镇的黎族人已住进瓦房。

黎族服装以棉麻为原料。黎族人多穿对襟无领上衣,妇女穿对襟无袖开胸上衣,下穿筒裙,裙上绣有各种图案。黎锦是黎族人最为著名的纺织工艺品,以其技术精巧细密、色彩艳丽富于特色而驰名天下,具有很高的艺术审美价值。

嚼槟榔是黎族人的一种嗜好,槟榔是待客、定婚不可缺少的佳品。据说槟榔有助消化、驱绦虫、降血压、提神健胃的作用。

在节日劳动间歇,黎族人喜欢跳“竹竿舞”,通常是在庭院或打谷场上跳这种舞。舞时,两边各蹲4个人,每个人双手平握竹竿末端,按节奏张合敲打,舞者随着竹竿的张合,两脚不断上跳下踏,做出各种美妙动作,舞蹈颇为热烈,引人入胜。

'三月三'是黎族民间的传统节日。节日当天,各村寨都要举行祭祖仪式,青年男女盛装打扮聚集到一起,各自以对歌的形式相邀族外的意中人,随后一对对有情人分散到丛林翠竹中或山间小河边互诉衷肠。入夜,篝火燃起,人们尽情游戏娱乐。天快亮时,恋爱中的男女依依惜别,互送定情信物,相约来年“三月三”相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