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中华历史知识从这里搜一搜
当前位置:历史网 > 历史知识

历史知识

被逼造反的吴三桂,兵马是清朝的两倍,占有清朝大半江山,为什么最终还是失败了呢?

2022-05-19

在中国历史上有许多因其汉奸之名而出名的人物,其中吴三桂就是这样一位,今天就由小编来说说,被逼造反的吴三桂,兵马是清朝的两倍,占有清朝大半江山,为何最终还是失败了呢?

吴三桂,字长伯,一字月所,明朝辽东人,明末清初著名的政治、军事人物。明朝时任辽东总兵,封平西伯,镇守山海关。降清以后,在山海关大败李自成,封平西王。康熙下令削藩之后,自立为王,国号大周,并在建国同年病逝。

明万历四十年,吴三桂生于辽西将门世家,他的父亲是锦州总兵吴襄,生母不详。吴襄调进北京后,娶了武将祖大寿的妹妹为续弦,吴三桂就成了祖大寿的外甥。吴三桂在父亲和舅舅的教诲和影响下,既学文又习武,不到20岁就考中武举,跟随吴襄和祖大寿开始了他的军旅生涯。

崇祯十六年,已经先一步降清的祖大寿在盛京收到吴三桂的书信,并将来信转交皇太极。皇太极回信道:“尔遣使遗尔舅祖总兵书,朕已洞悉。将军之心,犹豫未决。朕恐将军失次机会,殊可惜耳”。此时的吴三桂还在动摇中,但是他虽然没有降清,却已经给自己留出了降清的后路。

崇祯十七年,面临覆亡命运的明朝便把赌注押在了关外拥有重兵的吴三桂身上,加封吴三桂为平西伯,命吴三桂火速领兵入卫北京。吴三桂走到半路,突然得到了京师陷落,崇祯自缢的消息。明朝就这样灭亡了,吴三桂也失去了倚靠。

李自成曾多次招降吴三桂,吴三桂也曾一度有投李的念头。据传后来吴三桂听说爱妾陈圆圆被李自成部下掳去而作罢。关于陈圆圆,那是一位名震江南的梨园歌妓。据说有一年吴三桂随祖父到苏州采购绸缎,与好友游览太湖时,忽见隔岸游艇上有一位妙龄女子翩翩起舞,歌声动听,便怦然心动。

两面受敌的吴三桂,对内不敌李自成,对外难挡多尔衮。此时的陈圆圆和吴家人都成了李自成的人质,为保全家人,吴三桂答应与李自成议和,但为防有诈,又私下以黄河南北分治为条件向多尔衮求助。被胜利冲昏了头脑的李自成,对当时军事对峙的严重性是估计不足的,亲自率军前来谈判,最终被吴三桂联合清军击溃。

吴三桂在降清之初,仍与明朝残余势力保持着一定的联系,清政府对他还是外示优宠,内存疑忌的。顺治十六年,吴三桂攻下云南,随后又师出缅甸,擒杀桂王。十几年间,吴三桂率部从西北打到西南边陲,为清朝确立对全国的统治建立了特殊的功勋。清朝对他由原先的谨慎改为放手。

吴三桂对于清军顺利入关起了重要的作用,如果没有吴三桂的支持,清军是不会那么容易打进关内的。吴三桂后期在云南安家,发展自己的势力,其实也是为了保全自己。他如果想造反,肯定也会在年轻力壮时去行动,不会在年老的状况下与强大的清朝对抗。所以撤藩只是康熙单方面感觉三藩割据对清政府不是很有利。这种情况吴三桂也是很悲哀的,因为他处于弱势。年轻时为清朝的建立出过力,封过王,如今清政府的羽翼已经丰满,就想卸磨杀驴,因而吴三桂也是相当的心里不平衡的。因而虽然他现在不具备与清庭对抗的能力,但是他却吞不下这口恶气。还有一种担忧,就是清政府会放过他吗,难道只是撤王这么简单,会不会直接斩草除根。这一点他心中是没有底的。思虑再三的结果,就是吴三桂顾不上现在的情形并不利于有他,还是绝然地起兵造反。这一场战争打了长达八年的时间,可谓是耗时耗力,这种战役也严重消耗了清政府的财力和军力。当然清政府要消除隐患,就是付出再大的代价,也要全力剿灭敌对势力,这场较量也就要耗时耗力了。

吴三桂当年放清军入关,开始的意思只是想让他们帮助他报仇。毕竟夺妻之恨让他胸中充满怒火,但是多尔衮却认为吴三桂很有利用价值,就想法劝降了他,让他为清军效力。吴三桂是木已成舟,只能顺势成为清朝庭的帮手。清朝最初也给了他一方土地,让他有栖身之地。但是到康熙执政,年轻气盛的康熙容不下身边有异姓王的存在。因而就想法要撤藩,逼到绝境的吴三桂只有拉起起义的大杆。吴三桂的带兵经验是相当丰富的,他镇守边疆多年,对于作战他有很大的信心。但是他没有想到的一点是,清朝统治了中原,并且在经历一段时间后,百姓已经过上了安定的生活。没有人愿意再有战争,人们都很珍惜目前的幸福生活。

在多尔衮辅政期间,吴三桂还处于征战状态,到了之后顺治帝亲政,吴三桂镇守云南,成为了”封疆大吏“。顺治帝驾崩之后,仅仅8岁的康熙继位,这时候顺治留下了四位辅政大臣,刚刚开始的时候,四人齐心合力,到了之后就变味了。

四位辅政大臣各怀异心,导致了康熙很多想法不能够实施。后来鳌拜的权力逐渐扩大,走向了专制的情况。这时候康熙已经长大了,于是就想起了除鳌拜。不过少年康熙还是很有头脑的,成功的除掉鳌拜之后,康熙也没有闲着。

三藩的势力不断壮大,康熙想到了撤藩。想到撤藩之后,三藩之乱就出现了。吴三桂的反应最为激烈,在三个藩王之中,吴三桂的实力是最强的。康熙十七年,吴三桂称帝,这时候的吴三桂已经是实力大增,同时对清朝的统治也产生了威胁。

康熙十五年的时候,康熙与吴三桂进行了决战,这场战争的结果出乎意料。康熙令安亲王岳乐自江西进攻长沙,试图发起长岳决战。双方的兵力不断增强,清军兵分十九路,绵延数十里。吴三桂军也不甘示弱,双方战线长达数十里,“军容之盛,为近古所未见”。

这场战争双方投入了十万大军,结果突如其来的大雨让吴三桂失败。假如没有这场大雨,那么吴三桂肯定是胜利的。整个三藩之乱中,吴三桂都占有兵力的优势。那么直到吴三桂病逝,他都没有能够将清朝打败,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吴三桂反清之初,支持者是非常多的,可是这些支持者各怀异心。没有一个是忠于吴三桂的,广东的尚之信就不说了,整个叛乱过程,几乎都没有出兵参战。剩下的王辅臣耿精忠倒是出兵参战了,不过一直摇摆不定。形势稍微不利,就纷纷降清。

吴三桂起兵的速度非常快,其后以迅速的进攻速度拿下了长沙、岳阳等等。吴三桂在此时,应该大举进攻,出乎意料的事情又发生了。吴三桂大部转入防御,仅仅以少量兵力进军宜昌、吉安等地。这时候的吴三桂竟然想着要王辅臣或者耿精忠进攻清军。

这样的事情发生在吴三桂这样的人身上,难免让人匪夷所思了。那么康熙的思路就很简单了。康熙知道叛军虽多,但是他们内部不和,这就给了康熙机会。经历了除鳌拜之后,康熙的头脑更加厉害了。在这一点上丝毫不亚于他的奶奶孝庄太后。

康熙实施的策略就是先重点打击,其次政治招降。吴三桂的主要合作者就有王辅臣,可是此人被周培公给说服了,由此王辅臣投降清朝。其次除了王辅臣的叛乱,陕西、宁夏,西北各地叛乱者也云集。康熙以平凉为重点,直接将平凉攻下。

于是西北等地闻风投降。这些地方投降之后,清朝被吴三桂占据的地方,大部分都投降了清军。这其中包括福建、浙江等等,总之这些地方在清朝红衣大炮的压力下,都选择了投降。在这些战争中,叛军以万为单位,纷纷投降。

总之吴三桂盟友都是一时良将,可是他们的战斗意志都不强。更为主要的是吴三桂在该进攻的时候不进攻,想要进攻的时候,吴三桂已经没有了这个实力。吴国贵在吴军士气受挫之后,提出“北向以争天下”,此时已经是为时已晚。

不久之后,吴三桂病逝,孙吴世璠继位,但清军已经备战充足,南下一举消灭吴周,彻底平定三藩之乱。对于吴三桂失败的原因,历史上也众说纷纭,但归根到底,还是吴三桂自己的问题,在关键时刻缺少了雷厉风行的气派,因此这种性格就注定吴三桂不会成功。

那么对此你有何不同的看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