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中华历史知识从这里搜一搜
当前位置:历史网 > 历史知识

历史知识

崇拜老祖宗:从战车看春秋时代中国战争艺术

2022-05-19

春秋时期,东周王朝的中央统治日渐式微,各诸侯国成了一定区域内的实际统治者当时的中华大地,大大小小的诸侯国基本都拥有自己独立的武装力量。而战车数量,则成为衡量武装力量强弱的一个标准。

春秋时期的战车

春秋时期战车车体为独辕,辕长近3米,或直或曲,辕前端有衡,衡长约1米,上附有木轭用于驾马;车一般为双轮,轮子用木制,直径约1.4米;长毂;车轴一般长约3米在两端镶有铜;车身为方舆,车箱长约1米,宽约0.8米,四周设有栏杆,后方设有门以供人员上下。到西周春秋时期,对战车结构作了进一步改进:加大了车辕的曲度,抬高了辕端,从而减轻了服马压力,提高了车速;加宽了车箱,使车体宽度一般为1.5米左右,有利于作战人员更灵活的在车内自由挥动兵器作战;在辕、轭、等关键部位上大量使用铜制铸件加固或装饰,使车体更牢固,更耐用。(这类车被称为“金车”“攻车 ”或“戎车”)[page]

仿制的春秋战车

春秋时期的战车,一般是四匹马拉的两轮木质马车。车上若是没有国君或统帅的话,一般居中的都是御者,就好比现在坦克上的驾驶员一样。一左一右分别是弓手和戈手,在左边的叫做车左或者甲首,主要武器是弓箭,负责远射(也是一车之首,类似于现在坦克上的车长);在右者叫车右或者戎右,或叫骖乘,主要武器是戈或者戟,主要任务是冲击敌阵时挥戈杀敌,或者与对方战车错车时,钩杀对方车上的士兵。并且车右还需要掌握修理技能,当战车出现故障,车右需要跳下来进行战场抢修。

呜呼!27个世纪之前,我们的老祖宗对战争中一辆战车上三个成员的分工,就达到如此精细的地步,真是当之无愧的战争巨匠民族。看一些春秋时期战车的图片,帮大家加深印象:

四匹马拉一辆车,居中一人为御者。

这张图中出现了车右

马匹上覆盖了虎皮,意在壮声势,或者是惊吓敌方马匹。

这张图就出现了车左,注意其已搭上弓箭。

完整的一辆战车:四马、御者、车左、车右

高速冲击时的战车

四匹马拉一辆车,动力绝对没的说。但要是一匹马受伤或者死亡,这车也就跑步起来了,对吧?[page]

战车的编成

战车是一种大型兵器灵活性较低很难单独作战,在战车中一般除本车的甲士外还配备一定的“徒卒”(步兵)协同作战,并在作战中由一定数量战车组成编队。在西周一般每乘战车配有徒卒十人,五乘战车组成一队,每五队(二十五乘)组成一个“正偏”,每四个“正偏”(一百乘)组成一个师,每五个师(五百乘)组成一个军。另外在车兵和直接配署的徒卒外还有大约两倍的步兵单独编组用于协同作战。到了春秋车战成为主要作战方式,随着各国兵源的增加(春秋前一般只征召平民贵族参加军队)军队中车载甲士和步卒的比例有了变化,每乘战车的徒卒增大到七十余人,(即当时许多文献中所谓的车千乘,带甲十万)作战时一般十五乘编为一个“偏”,每两个“偏”编为一卒,这成为车兵作战的基本单位。

找了一些关于春秋时期战车的编成图,十分感谢这位建模的网友,图不算精致,但是可以清晰地说明问题。图上有注释,就不单独备注了:

这些图中,容纳数量最多的,也就是200乘。有个词形容春秋时期军事强国:千乘之国。可以设想一下,1000乘铺开在一个大平原上,是何等的壮观。指挥这样一个大兵团,却没有现在的无线电啦、电话啦、互联网啦,更别提什么数据链啦,只依靠金鼓、号角、旗帜最多还有响箭,该是多么复杂(或者说蛋疼)的一件事啊~

再次崇拜一下老祖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