涨点文化:为什么宫殿园林里的柱子下面都要“垫”块石头?
柱子,是每座古建筑的基础,就像人的脊梁撑起了整个身子一样,柱子也是建筑物的“脊梁”。它在宫殿园林里最常见,可小伙伴们是否都好好观察过它呢?大家有没有发现每根柱子下面都垫着一块石头?今天宫殿君就带着大家涨点文化,去了解了解柱子下面这块“石头”,它里面可是蕴含着大文化的哦!
一、小小身子,大大来头
柱子下面这块石头,它的大名叫做“柱础”,在《中国古代建筑辞典》上对它的解释是:
木柱下所垫的石墩,叫柱础,又叫柱顶石。其作用主要是传递上部荷载,同时可防止地面潮湿和碰磕损破柱脚。
通俗来说,它就是使柱身的承载重量能均匀分布于较大面积上,同时防止木质的柱子底部受潮。
咱们古人建房子一般都是用木头先搭起整个架构,在最早的时候这木头是直接“种”进土里,但久而久之,人们发现将木柱子直接“种”进土里,不仅不结实,容易倒,而且时间长了,木头的底部会受潮,因此,人们开始在木头底部“做文章”,最早是铺一些鹅卵石。
据考古学的研究,最早的“柱础”痕迹发现于距今已有5000—6000年的陕县庙底沟仰韶文化遗址上。而到了先秦时期,开始出现铜质和木质的柱础。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用石头做柱础其实效果是最好的,同时由于人们审美的提高,很多工匠们将注意力都放在柱础上,从而形成了样式非常多样的柱础。
二、小小身子,大大文化
柱础因为显露在外,因此很多工匠开始在它的形状和表面上动起脑筋,毕竟光秃秃的一块石头真的很难看。总的来说,柱础的形状主要有以下几种:
几何形
实物形
(覆盆形柱础:就像一个倒扣的盆)
植物形
(莲瓣形柱础)
复合形
兽形
(狮形柱础)
而柱础表面雕刻的花纹更是体现了中国本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一种融合,比如秦汉时,柱础的雕刻花纹和形状还较为简朴和单一;而在六朝之后,受佛教艺术的影响,中国建筑与佛教艺术开始融合,这种“融合”反映在小小的柱础上,就是莲花图案的开始增加,莲花是佛教的圣花,很多佛和菩萨像脚下踩的就是莲花座。如唐代,最流行的柱础样式就是莲瓣的覆盆式(注:覆盆式就是形如一个倒扣的盆。)
宋代时,《营造法式》里对柱础的样子做了基本规定:
“其所造花纹制度有十一品:一曰海石棉花;二曰宝相花;三曰牡丹花;四曰蕙草;五曰方文;六曰水浪;七曰宝山;八曰宝阶;九曰铺地莲花;十曰仰覆莲花;十一曰宝装莲花。或于花纹之间,间以龙、凤、狮兽以及化生之类者,随其所宜分布用之。”
明清时,柱础的建造工艺达到了顶峰,对柱础的样子和花纹则更加趋向于多元化,有雕刻花鸟鱼虫,还有历史故事等等。
(姜太公钓鱼图案)
三、小小身子,大大作用
小小的柱础,从它产生之时起,就具有了实用和美学价值。它的实用性体现在:其一是很好的将柱身集中的荷载散布于地上较大的面积;其二是石柱础既可防潮,且高出地面,可免柱脚腐蚀或碰损。
同时,根据地域的不同,柱础的形制也不一样,比如南北方的柱础就有差异:
南方因为多雨潮湿,故常采用较高的鼓状柱础;而北方的柱础则稍低。
(南方柱础较高)
(故宫里的柱础则相对较低)
而小小的柱础还体现着古代工匠高超的建筑工艺和美学构思。大家会发现柱础虽然形状多变,但总的来说都是用的黑白灰三色,这是工匠们刻意为之,避免柱础太过华丽,喧宾夺主,抢了整个建筑的风头,毕竟你只是起一个“配角”的作用,不能让人进来光看你而忽略了建筑的其他部分。
同时,小小的柱础还体现着中国文化和外来文化的融合,它表面的浮雕艺术,不论是花鸟鱼虫还是人物故事,都是古人对于美好生活的一种向往。
如今,钢筋水泥混凝土的建筑遍布,柱础已经慢慢消失在咱们的视野中,但是它其中蕴含的工匠精神是值得我们每个人去铭记的。
- 上一篇:曾国藩名满天下却因何事身败名裂被骂卖国贼?
- 下一篇:布依族的舞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