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中华历史知识从这里搜一搜
当前位置:历史网 > 历史知识

历史知识

甘肃回族的生育习俗

2022-05-19

生育习俗

散居在仙桃、洪湖、天门、潜江等地的回族,其生育习俗受汉族的影响颇深。比如小孩满月、周岁、十岁都要请客祝贺,产妇“坐月子”等也和汉族相似,但也有和汉族不同的地方。回族的生育习俗有一个完整的程序,它包括三个环节,即“取经名”、割礼和出幼。这既是一种宗教仪式,又是一种民族文化。男孩经过这些环节,即意味已长大成人。对女孩子来说,也必须经过“取经名”和“出幼”两个环节。

1、取经名

取“经名”是新生儿出生以后,请阿訇为其举行的一种宗教命名仪式。“经名”也叫“回回名”、“教名”、“穆斯林名”。取“经名”必须用阿拉伯文。因为《古兰经》是用阿拉伯文写的,所有“穆斯林名”皆出自于经典,故称“经名”。

回族穆斯林由于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早已采用汉文立姓定名,但长期以来又坚持伊斯兰教的命名制度和命名仪式。

在婴儿出生后第三天或第七天,请教长或阿訇来,按照教法的规定为婴儿举行命名仪式。教长或阿訇首先问明家庭其他成员的经名后(避免重复),便对着婴儿低念大宣礼词“邦克”,再念小宣礼词“戈麦”,然后在婴儿耳朵上吹一下(男左女右),把选出的经名告知家人,这就是取经名的全过程。其念意是一个婴儿出生后,即把他从清真寺之外召唤到清真寺,进入礼拜殿大门。

经名择取伊斯兰教众先知、圣人、贤哲的一个名字,如男性择取“尔撒”、“优素福”、“努海”、“阿里”、“穆罕默德”等;女性择取“法蒂玛”、“阿伊莎”、“努哈雅”、“赛立麦”等。还有表示喜庆吉祥的名字,如男性的“白拉开题”就是吉庆的意思,女性的“赛利麦图”就是平安的意思。

小孩上学读书时,再取一个汉文名字。汉名由父母取,冠以姓氏称之,回族穆斯林称之为“官名”。

经名在家庭生活中,一般也当做乳名,有的予以简化,且带方言“子”字,当作爱称。如称穆罕默德为“穆罕子”、“法蒂玛”为“法蒂子”等。也有些回族穆斯林不再起汉文名,就以经名当作“官名”,冠以姓氏称之,如张阿里、马阿卜都、纳阿伊莎等。

近年来,又有些回族穆斯林在汉文姓名之前冠以经名,采取汉文姓名和经名联名制,如努尔·穆罕默德·达浦生、穆罕默德·阿里·张杰等。

汉名是常用名、通用名。“经名”一般只用于回族内部,具有象征意义和信仰内涵

“经名”取好之后,一般要由阿訇写在红纸上,交家长保存。从此,新生儿就成为一个穆斯林了。

2、割礼

回族男性儿童长到相当年龄,要去清真寺举行海特乃(割礼)。

割礼是切除男童阴茎包皮的一种手术,一般在7-12岁之间举行,但也有一些地区延至15岁才进行。

割礼由阿訇主持,有固定的程序,要举行简单的庆贺礼仪,但具体程序各地不同。有的地方回族儿童实施割礼,首先要选定吉祥的日子,然后由家长将孩子带到清真寺去。

割礼时,用一个茶盘装上蜜枣、花生、桂圆、瓜子给儿童吃,取“早生贵子”之意。具体割礼手术是将儿童外生殖器的包皮口扩大,把过紧的系带适当的切断,有的干脆将过长的包皮切除,以达到使阴茎外露的目的。

旧时代多用土法进行:选择秋冬季节,先用冰接触手术部位,以起“麻醉”作用,再以利刀施术,术后包扎一下即成。当代已突破宗教制约,多到医疗条件较好的医院手术,以确保安全。

割礼从宗教方面讲,被认为是“圣行”,据说它是穆罕默德以前易卜拉欣先知提倡的,是穆斯林必须遵守的圣德行为。从科学上讲,有益于健康。

我国著名外科专家黄家驷教授在他主编的《外科学》中,赞扬伊斯兰教的割礼时说,“犹太民族和穆斯林男性由于割礼从不或少患阴茎癌。”

3、出幼

回族儿童长到16岁时(有的地方稍早)便到了出幼的年龄。儿童到了出幼的年龄,无论男女,都要请阿訇念经,举行仪式,这种仪式就叫“出幼”。

举行出幼仪式时,不仅阿訇要念经,而且儿童也要跟着阿訇“举意”,诵读“清真言”,表白伊玛尼(信仰)的心迹和真诚接受“出幼”的意愿。

“出幼”仪式标志着儿童由幼年变为成年,从依附转向独立,是年龄结构的重要转折和生命层次新的脱出。

“出幼”在有的地方又叫“交还”,意思是在孩子未成年以前,孩子的一切行为都是无知的,他们所犯的过错均由父母来承担责任。

“出幼”以后,表示儿童已长大成人,今后的责任就交还给他们自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