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中华历史知识从这里搜一搜
当前位置:历史网 > 历史事件

历史事件

崇祯历书

2022-05-19

崇祯历书》是一部中国比较全面的介绍欧洲天文学知识的著作,由徐光启、李之藻、李天经、汤若望等人编译,从明代(公元1368年—公元1644年)崇祯二年(公元1629年)到崇祯七年(公元1634年),历时5年。 

书籍历史

《崇祯历书》包括46种,137卷,全书分节次六目和基本六目,前者是关于历法的,后者是关于天文学理论、天文数学、天文仪器的。书中大量引进了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明确引入了“地球”的概念,在计算方法上,介绍了球面和平面三角学,在坐标系方面介绍了黄道坐标系。

此书编就后,因反对派的干扰与明代晚期的战乱,并没有得到颁行,直到清代(公元1644年—公元1911年)早期汤若望对《崇祯历书》进行了删改、压缩,更名为《西洋新法历书》,并进呈清政府后,才被采用,并改名《时宪历》,正式颁行。

编纂过程

在编纂过程中,历局聘请来华耶稣会的龙华民(意大利人,参与短期编制)、罗雅谷(葡萄牙人)、邓玉函(瑞士人,参与短期编制)、汤若望(日耳曼人)等人参与译书,编译或节译哥白尼、伽利略、第谷、开普勒等著名欧洲天文学家的著作。从崇祯二年到崇祯七年陆续编成书。

颁行应用

《崇祯历书》在1634年编完之后并没有立即颁行新历。新历的优劣之争一直持续了10年。在《明史·历志》中记录了发生过的8次中西天文学的较量,包括日食、月食、木星、水星、火星的运动,最后崇祯帝“已深知西法之密”,并在崇祯十六年(1643年)八月下定颁布新历的决心,但颁行《崇祯历书》的命令还没有实施,明朝就已灭亡。之后由留在北京城中的汤若望删改《崇祯历书》至103卷,并由顺治帝将其更名为《西洋新法历书》。其中100卷本《西洋新法历书》被收入《四库全书》,但因避乾隆(弘历)讳,易名为《西洋新法算书》。

内容

天文历法丛书。又名《西洋新法历书》、《新法历书》、《西洋新法算书》。一百三十七卷(有的版本为一百二十卷或一百二十六卷)。明徐光启主编。徐光启去世后由李天经(1579-1659)完成。在编撰过程中先后吸收了西方耶稣会传教士邓玉函(瑞士人)、龙华民(意大利人)、汤若望(德国人)、罗雅谷(葡萄牙人)参加了工作。

作者简介:

徐光启(1562-1633),字子先,号玄扈。上海徐家汇人。科学家。万历三十二年(1604)中进士,同年任翰林院庶吉士。崇祯五年(1632)任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崇祯六年(1633)兼任文渊阁大学士。他研究的范围十分广泛,在天文学、数学、农学方面的贡献最为突出。万历二十八年(1600)在南京结识了意大利耶稣会传教士利玛窦,与其交往十分密切,向其学习西方先进的天文、数学、水利等科学知识,并与其合作译出西方科学名著《几何原本》、《筒平仪说》和《泰西水法》等,成为最早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引进我国的代表人物,对我国近代科技事业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著有《勾股义》一卷、《农政全书》六十卷(遗稿由陈子龙整理补辑,1639年刊印)等。崇祯二年(1629)受命组织历局,从事改历工作。徐光启主张利用西方先进的天文历法知识编制历法,申请制造了纪限仪、象限仪、望远镜等西式天文观测仪器,并聘请邓玉函、汤若望等西方传教士参与工作,翻译了大量有关的西方天文历法著作,编撰卷帙浩繁的《崇祯历书》。但尚未完成,徐光启就去世了。后由李天经主持编纂,于崇祯七年(1634)十一月完成。

书籍简介:

《崇祯历书》共包括四十六种著作,根据内容可分为节次六目:日躔(推算太阳位置)、恒星(恒星位置数据)、月离(推算月亮位置)、日月交会(日月食推算)、五纬星(五大行星运动情况)、五星交会(五大行星的相对位置变化)。按各卷的性质和作用,又可分为基本五目:法原(天文历法的有关理论)、法数(天文数学用表)、法算(天文历法推算中使用的数学方法)、法器(天文仪器)、会通(中国和西方使用的有关单位换算表)。其中法原部分是《崇祯历书》的核心部分,共四十卷,约占全书的三分之一。这体现了徐光启将历法的推算建立在对先进的天文学知识的了解的基础上的指导思想,利用先进的数学方法和精确的天文数据表进行精密的历法推算。《崇祯历书》编成后由于种种原因,直到明末也未能用来编写历书。清初,西方传教土汤若望将其删改为一百零三卷(另有一百零四卷、一百卷、九十七卷、九十卷本),并将其改名为《西洋新法历书》,进呈给清政府,得到了采用。清政府将其称为《时宪历》,颁布施行。

《崇祯历书》是我国最早吸收西方先进天文学知识对中国传统历法进行改革的大型学术著作。它全面系统地介绍了西方天文学知识,形成了对中国已相对落后的传统天文学的冲击,使中国天文学的发展从此走上了一条吸收和融合西方天文学为主的新路,对推动中国天文学向近代模式发展有相当重要的作用。《崇祯历书》中详细介绍了西方托勒密和第谷的宇宙体系,对哥白尼的日心体系虽也曾提及,但却认为只有第谷体系才是正确的。这是一种介于哥白尼日心体系和托勒密地心体系之间的折衷学说,它虽然仍认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太阳和恒星均是绕地球旋转的,但却认为五大行星是绕太阳旋转的,这就比中国传统的地心体系或当时已在中国得到传播的托勒密地心体系要相对进步一些。《崇祯历书》中的天文用表均以第谷体系为基础进行编算。也引用了大量第谷的观测资料,其对日、月、五大行星视运动的描述采用了本轮、均轮一整套小轮系统来解决,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日月的迟疾和五星的顺逆留合等现象。在计算中使用了几何学,从而使中国历法从传统的代数学体系向西方经典的几何学体系靠拢。它还在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引进了明确的地球和有关地理经纬度的概念,这样使日食、月食见食情况的推算进了一大步。在推算的手段上,引进了当时西方较为成熟的球面三角和平面三角术。《崇祯历书》中专门叙述到球面三角、平面三角、西洋筹算、比例规等西方数学的著作就有约二十卷,构成了其中的法算部分。这就为历法的精确推算提供了可靠的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