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中华历史知识从这里搜一搜
当前位置:历史网 > 历史人物

历史人物

邴吉:西汉最牛丞相

2024-07-09

话说地节三年(公元前67年),汉宣帝立刘奭为太子,忠厚的邴吉被立为太子的老师(太子太傅)。几个月后,他又连升三级,官达权倾朝野的“二把手”位置——御史大夫。

权力几乎达到了顶峰(丞相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年事已高的邴吉就认为自己将这样波澜不惊地过完自己的一生时,风波又起。以前在狱中曾“哺育”过皇帝的一个女婢因为生活所逼,向汉宣帝打了一个报告,请求汉宣帝看在“哺育”之恩上给予批准“最低生活保障”。结果就是因为这样一个小小的报告,引起了汉宣帝的高度重视。调查组的成员也不是吃素的,结果查来查去,做了好事不留名的“活雷锋”——邴吉浮出了水面。

结果汉宣帝不但批准女婢们的“最低生活保障”,而且还给了她们“一生生活保障”,与此同时,他也没有忘了大恩人邴吉,准备封他为博阳侯。就在这个节骨眼上,邴吉却病了,据说这一病不轻,大有“驾鹤西去”之迹象。

这下汉宣帝急坏了,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恩人就在眼前,如果自己连报答一下都不能实现,那将是一生中最大的遗憾了。就在汉宣帝无限忧伤、无限痛苦、无限焦急时候,排忧大臣出现了。此时太子的另一位老师夏侯胜站出来有话要说了。他直接教会了汉宣帝这样一个关键词:好人有好报。解析:邴吉所做的恩德,现在还没有回报,是不会这样就死去的。

吃了定心丸的汉宣帝这才没有上演“病中送侯冠”的感人一幕来。果然,吉人天相的邴吉马上就来了个起死回生。

随后的事情很简单了,他在得到博阳侯的帽子后,丞相的帽子也落到他的头上。这位做了好事不留名的好人,终于得到了丰厚的回报。

而做了丞相、权力达到极限的邴吉并没有因此而脱离群众,而是一心一意为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真心实意为国家,凡事以“礼”服人。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

例一、对于官属掾史,务求掩盖他们的过错,传扬他们的好处。

邴吉的“专职司机”什么都好,唯一的缺点就是喜欢喝酒,喝酒倒也罢,他还有一个特点不是“适可而止”,也不是“一醉方休”,而是半醉半醒。用他的话来说就是“留一半清醒留一半醉,至少梦里有你追寻”。都说喝酒误事,也正是因为这样,在丞相下乡考察的途中,这位专职司机一次又在半醉半醒之间,来了个醉酒表演,只听见哇的一声,丞相的“专车”上顿时喷上了一些叫人恶心的“分泌物”。

出行的负责官员见状怒不可遏,当场就要革了他的职,让他回家去过醉生梦死的生活。就在这时,邴吉制止了负责官的行动,并且说了这样一番话:“酒不醉人人自醉,如果仅仅因为一次过失就赶走他,让他以后何处容身?你只管容忍一下,这次只不过是弄脏了我车上的垫褥罢了。”车夫这才得以保全下来。

这个车夫是土生土长的边郡人,熟知边塞发生紧急军务的事。有一次外出,恰巧遇见边郡发来“紧急公文”。车夫趁机跟随驿骑到公车府打听,得到这样一个颇有价值的消息:敌人(匈奴)入侵云中、代郡。于是,车夫马上回丞相府向邴吉进行了汇报,并且建议丞相派专人到前线去进行“考察”。 邴吉二话不说,就批了两个字:可以。

大敌当前,汉宣帝派人召见丞相和御史商量抗敌的事。结果就敌人入侵郡吏的情况,邴吉一一解答。而御史大夫仓促间不能知道详情,结果汉宣帝在“痛骂”御史大夫的同时,对邴吉竖起了大拇指,并且说了一句话:好一个恪尽职守的丞相。

邴吉却将“功劳”推到车夫的身上,并且发出这样的感叹来:“士没有不能容忍的人,他们的才能各有所长。假如我不是先听车夫的劝告,怎么能受到皇帝的褒奖呢?”

于是,邴吉贤能之名远播。

例二:“问牛”不“问人”,邴吉这般执著为哪般?

话说邴吉一次“下乡”,路上发生一起严重的“打架斗殴”事件,结果死者伤者呼啦啦地躺了一地。手下问他要不要停一停管一管,他摇摇头,继续走。突然,他看见路边一头牛吐着舌头,上气不接下气地喘着。邴吉连忙下车,详细询问牛“哮喘”的原因。

手下人见丞相问牛不问人,都感到很疑惑。邴吉喃喃地说:打架斗殴,死伤理赔,那是警察局局长派出所所长(京兆尹、长安令)的事情,用不着我这个门外汉瞎操心。

然后,他又解释问牛不问人的原因:按现在正值春暖花开的季节,牛是不应该得哮喘病的。这说明时令节气可能有问题了。万一是瘟疫发作呢?再说,牛是农之根本,牛如果出了毛病,庄稼谁种?人民吃饭的最基本的问题谁来管?

结论:问牛不问人,这才是我这个当丞相最应该重视和管理的问题呀!

相对于邴吉“问牛”而不“问人”,汉文帝“不问苍生问鬼神”,做法大不相同。由此可见,问与不问,问什么,这是一个大问题。

也正是因为这样,掾史们心悦诚服,认为邴吉注重的是大事,对他更是敬佩。

五凤三年(公元前55年),邴吉在春暖花开中走完了他光辉的一生,死后被汉宣帝封为定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