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禅称帝后诸葛亮上朝还带着上百人 诸葛亮为什么不愿意还政
你真的了解诸葛亮不还政吗?历史资料网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刘禅已登基称帝,诸葛亮为何不肯还政?
看到这题目,就仿佛看见了这么两句话:
诸葛亮是个阴谋家,北伐没有成功,所以没有篡权。如果北伐成功,必定篡权。
这就是典型的“阴谋论”。
那么,诸葛亮有没有只手遮天,独掌朝政?
有没有带甲上朝,不可一世?
1、从诸葛亮重要的三个阶段,看诸葛亮到底有没有篡权之心
诸葛亮是百年不遇的人才,未出山就制定了“隆中对”,就已经看见了三分天下的局面。
如此眼光,世所罕有,无可匹敌。
刘备建立蜀汉的过程中,如果没有诸葛亮,就根本无法建立起来。
(1)托孤疑云
公元222年8月,因为报仇心切,刘备被陆逊一顿胖揍,狼狈间到了白帝城。
在这里,刘备召来了一众臣子,特别是进行了托孤。
托孤之臣是两位,一位是诸葛亮,一位是李严。
在托孤诸葛亮的时候,有这么一段:
谓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
啥意思?
诸葛老弟,你的能力十倍于曹丕,一定能安定国家,成就大事。如果我儿子刘禅能行,就辅佐;如果我儿子不成器,就取而代之。
听到这话,诸葛亮哭着说:“我一定好好辅佐新皇,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说实话,刘备说的话,真的是吓了诸葛亮一出一身冷汗,一是刘备拿他和曹丕比,曹丕可是篡权上位的啊!二是,刘备竟然拿江山考验诸葛亮,这谁不慌啊!
当时的诸葛亮,马上泪流满面地表了忠心。
之后,刘备又叮嘱刘禅,一切都听诸葛亮的,以后就叫“相父”。
托孤大臣诸葛亮和李严,刘备的分工如下:诸葛亮负责所有政事,李严被封为为中都护,统内外军事,留镇永安。
破晓君对这一段的解读有三个:
第一,刘备做了平衡,托孤做了安排,让诸葛亮和李严两人互相牵制。
对帝王来说,这样的安排无可厚非。
第二,刘备明显更重视诸葛亮,让刘禅叫诸葛亮“相父”。
刘备深知儿子能力较弱,控不住大局,担心犯浑,胡乱指挥,摧毁来之不易的大业。
如此,刘备让诸葛亮多操点心,一定要掌控住全局。
甚至,刘备对诸葛亮做了略微的敲打,你要好好辅佐,但不要想着篡权。
第三,看似刘备对李严也很重视,实则不然。
当时的蜀汉其实有三派的,一是以诸葛亮为首的荆州派;二是一直跟随刘备的皇叔派,比如赵云、魏延等人;三是李严为首的益州派。
如果仅仅托孤诸葛亮,刘家江山的风险加大,同时,益州派的意见会很大,局面会形成分裂状态。
所以,托孤李严看似牵制诸葛亮,其实是做平衡用的。因为,李严的官位安排有讲究,其岗位在“永安”,这就是刘备的行宫所在地。
如果,真的将国家军权全托付给李严了,他的工作岗位应该是成都才对啊!
所以,刘备托孤,说明了一个重大信息:看似托孤两人,但80%的托孤权利人是诸葛亮,这也说明了刘备对诸葛亮的信任。因此,我们可以看见后面李严几乎就是打酱油的角色,就是陪跑者。
(2)收拾李严,是诸葛亮收拾异己吗?
诸葛亮在刘备死后,干了两件大事,一是平定了南疆,并且建立了无当飞军。二是进行了北伐。
其实,在平定南疆后,诸葛亮的影响力已经非常之高了。
如果,此时的诸葛亮有野心篡权,那么完全是有可能篡权成功的,毕竟,大权在握,而且干什么都能得到刘禅的支持。
诸葛亮不仅没有做出篡权之举,而且还严以律己。这样的人,说有篡权之野心,鬼都不信。
在诸葛亮平定完南方后,公元226年曹丕去世了。魏国有年轻的曹叡上位了,诸葛亮一看这情况,就提出北伐。
为了整体考虑,诸葛亮提出李严坐镇汉中,赋予前方最有利的支持。很遗憾,李严提出各种理由不去,并且提出划五个郡在一起,建立巴州,他想成为巴州刺史。
这是要打造自己的根据地。自然,诸葛亮还是没有同意。
之后,李严又提出诸葛亮应该加九锡,称王进爵。
如果诸葛亮操作一番,那么李严等人也得水涨船高,一一升职。
但诸葛亮拒绝了,如此行为,只会增加刘禅的不安全感,何必去做?
另外,看三国的人都了解,曹操、司马懿都是加了九锡的,诸葛亮那种很爱惜羽毛的人,岂会和曹操等人一样?
就在这一年,有李严的同乡尚书令陈震,私下告诉诸葛亮:“李正方(李严)腹中有鳞甲”。
这啥意思?暗示李严很有私心,要小心其制造事端。
诸葛亮呵呵一笑:“大事未定,汉室倾危,伐平之短,莫若褒之”。
这意思显示了诸葛亮的大度,为了蜀汉的大局,他愿意和李严一起并肩合作。
公元230年,曹真的三路大军,气势汹汹前来攻击汉中,诸葛亮调李严带两万大军前去汉中,增强防卫。
李严不去。
当时的李严在江州,他不愿意离开江州。
不久后,诸葛亮听到私下传说,司马懿要封李严官职。
接下来,诸葛亮第一时间上表给刘禅,请求封李严为骠骑将军,同时让李严的儿子接替李严在江州的职位。如此,李严才北上汉中。
公元231年春,诸葛亮让李严负责粮草。李严前期还不错,在当年夏秋之交,因为阴雨绵绵,给诸葛亮写信,粮草不继,希望撤军。
于是,诸葛亮的大军南撤。
撤到汉中后,李严又写道:“军粮现在充裕,怎么又退军呢!”
这一番话,把诸葛亮气得半死。
这明显是为了推脱自己前面军粮运输不力。给刘禅上表的时候,李严告诉刘禅,撤军可能是丞相的诱敌之计。
李严的行为,彻底激怒了诸葛亮。
于是,诸葛亮不再顾及大局,直接弹劾李严,两封手书,加上一些证明人,李严无话可说,就此被贬为普通百姓。
有人说,这一段,是诸葛亮自编自导的大戏,就是为了清除异己,原因有二:一是,李严不可能那么傻,一会说军粮不足需要撤军,一会说军粮充足无需撤兵;二是,李严是个成熟的政治家,不可能犯低级的错误。
对这一段,破晓君是这样看的:
第一,诸葛亮如果要清除异己,为何给李严一条生路?李严前后言语不一,直接杀了不好吗?
第二,诸葛亮有手书铁证在手,难道是他伪造?如果是伪造,李严怎会承认?如果李严不承认,诸葛亮为何不杀人灭口?他是完全可以做到的。
其实,人的思想是会来回变化的,无数人曾经英勇无比,格局很大,但年老时却常常犯了糊涂,这其中不乏大领导。
李严曾经踌躇满志,年老后,注重个人利益,完全适合人性,这就和如今的“59岁现象”是一个道理。
证明李严变了的,不是一个例子,以上说了多个例子。
无论从哪个方面讲,把李严撤了是正确的一步棋。
(3)北伐真的是诸葛亮的别有用心吗?
诸葛亮北伐5次,数量不少。
对于诸葛亮的北伐,刘禅也是颇有微词。诸葛亮为何北伐?其实,无非这么四个原因:
一是完成先帝刘备的遗愿,曾经答应刘备要完成大业,岂能言而无信?
二是,北伐就是蜀汉建立的长远目标,失去这个目标,荆州派、益州派势必失去团结。
三是,北伐可以对曹魏进行一个牵制,影响他们的经济发展和整体布局,如果条件成熟,攻入长安,未必没有可能。
四是,如果不北伐,说明了诸葛亮没有一统的信心,都龟缩在成都,会有数不清的党争,刘禅也不见得放心。长此以往,蜀汉众人就混吃等死了,等曹魏占了汉中,蜀汉就危险了。
总而言之,北伐是一个既定的长远目标,没有了这个长远目标,蜀汉也许灭亡得更快。
至于,有人说北伐是为了积累诸葛亮的军功,之后完成自己的谋朝篡位野心,这纯粹是扯淡。
蜀汉的建立,南征的胜利,早都说明了诸葛亮的能力,也积累了足够的军功。如果诸葛亮真想谋朝篡位,何必要在北伐中耗尽实力和身体?
2、诸葛亮是否带甲上朝?
我们得承认一个事实,诸葛亮确实是一个权臣,也是一个忠臣。
翻遍《三国志》,你也找不到诸葛亮甲士百人上朝的文字,一个都没有。
那么,诸葛亮上朝带甲士的说法来自哪里?
《晋书》。
《晋书.桓温传》:诏温依诸葛亮故事,甲仗百人入殿,赐钱五千万,绢二万匹,布十万匹。
啥意思?
东晋的皇帝下诏书:桓温可以和诸葛亮一样,带百人甲士入殿,同时,赐五千万钱,绢二万匹,布十万匹。
为什么东晋的简文帝赋予桓温如此待遇?一句话,胖桓温学习诸葛亮,可以当权臣,但更要做忠臣。这就是给桓温立下了一个标准。
那么,诸葛亮代甲这事到底有没有呢?太难考证了。
如果没有皇帝的命令和认可,诸葛亮每次上朝带着上百甲士,那就有点扯淡了,因为和他一生的言行都不一致。
但是,我们翻阅史料可以发现这么几句话:诸葛亮南征,临行前刘禅赐金鈇钺一具,曲盖一个,前后羽葆鼓吹各一部,虎贲六十人。
也就说,诸葛亮被赐予了虎贲60人。
这60人,如果刘禅愿意让诸葛亮带着上朝,那就没问题了。
只要不是皇帝允许,做臣子的不会带百名甲士上朝的,像诸葛亮这样很懂进退的名臣,更不会嚣张地不把皇帝放在眼里。
另外,刘禅上位后,就是皇帝了,政权就在自己手里了,各种重要的事情都要刘禅签字,何来还政一说?
只是,诸葛亮能力突出,大多的建议,刘禅都会采纳而已。
回到文章开头,题主说刘禅上位时17岁,为何诸葛亮不还政于刘禅?
上一段已经做了说明,政权一支笔就在刘禅手里,无需还政。
至于,诸葛亮带甲百人上殿,这事只见于《晋书》,是否确实无法考据。不过,看诸葛亮的一生,如果皇帝不允许,绝不会私自带甲上朝的。
另外,所谓的诸葛亮的阴谋论是完全站不住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