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中华历史知识从这里搜一搜
当前位置:历史网 > 历史人物

历史人物

三国后期出现了武将一代不如一代的现象,是为何?

2024-07-09

  俗话说乱世出英雄。趣历史小编整理了一下,现在给大家详细说明,快点来看看吧。

  拜小说《三国演义》所赐,这一时期的历史名人,在民间的知名度普遍比较高,可以说是耳熟能详。

  很多人看三国,包括我在内,都喜欢看武将之间的争锋,看谁谁用几个回合干掉了谁。

  这也是受《三国演义》的影响,小说中虚构出来的武将单挑模式,让三国武将们特别突出,经历特别好看,这让三国武将们有别于其余历史时期的武将们。

  战场上的单挑模式成为三国武将的标签之一,即使谁都知道这是虚构出来的,可很多人在聊三国武将时,都容易把这种模式给代入进去。

  一提起赵云,脑海中马上出现的就是“长坂坡七进七出”,一提起关羽,脑海中马上出现的是“温酒斩华雄”、“斩颜良、诛文丑”,其余武将皆如是。

  这是小说《三国演义》中特别的武将描述模式,给三国武将们带去的最值得关注的流量。

  稍许遗憾的是,历史上的三国武将们,都欠缺传承。

  包括“五虎上将”、“五子良将”、“江表十二虎臣”等等在内,三国武将们老去、死去之后,他们的后代普遍无法接过父辈的枪。

  这种现象也是特别突出,三国武将二代是集体沉沦,没有一代新人换旧人的慷慨,全是一代不如一代。

  在《三国志》的记载中,知名武将的后代们,除极少数外,大多都只在提到了继承父辈的爵位后,就再无记载出现,如记载“子承嗣”,然后就没了。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为什么没有小赵云、小张飞、小周瑜、小张辽们出来接班?本文就对此现象略作分析,供三国爱好者们参考。

  在我看来,出现武将二代集体沉沦的主要因素有三点:出身、教育、动力。

  二:出身

  三国时期,比较知名的武将,绝大多数都是寒门或豪强出身,真正是大世家、士族出身的极少。

  而三国政治官场中的顶流,却是以世家、士族为主,他们才是说了算的集体。

  这一点,在曹魏政权中显得最突出,曹操创业时,不拘一格选拔人才,到曹丕代汉后,就把人才选拔权拱手还给了世家、士族。

  因此,曹操打天下时,张辽、张郃徐晃许褚们如鱼得水,能够得到一定程度的被信任和使用,能充分展现才华。

  等到他们的后代开始接班后,却开始被掌控曹魏政治、军事大权的世家、士族圈子默契的排挤和打压。

  “五子良将”们的后代,即使能上战场,也只是变成了世家、士族们囊中的炮灰将军。

  如张辽、张郃等曾经统帅一路大军力抗敌军的情况,再也没能出现,这无形之中,压制了二代们可能具备的才华,有力使不出,也没法立功。

  曹魏政权中,非世家、士族出身的武将,在后曹操时代,过得是很悲催的。

  钟会随便就能斩杀许褚的儿子,邓艾灭蜀后,被世家们联手做掉,都是这种状况的体现。

  二:教育

  要想让下一代超过自己,需要进行更良好的教育和培养。

  三国时期,能获得最完备教育的,始终是世家、士族的后代,他们才有能力和教材对下一代进行强化和锻炼。

  而非世家、士族出身的武将们,或许没有类似的传承思想和意识,也很难有相应的知识、书籍储备,无力对下一代进行顶级教育和培养。

  所以,荀彧陈群司马懿等家族培养出来的后代,不论文或武,大多即使比不上父辈,也差不了太多,他们有完备的知识传承。

  关羽、张飞、甘宁、太史慈们的后代,除非天赋异禀,在后天的教育和培养上,是无法跟世家、士族们的后代比拼的。

  还有一种情况是,没有余力对下一代进行再教育和传承。

  以蜀汉政权中的武将为例,他们中的大多数,在前半辈子跟刘备到处颠簸,不停地到处转移,到处逃跑,哪有精力去考虑下一代的教育和培养?

  刘备创业的后发,耽误了蜀汉政权中武将二代们的教育和培养,这或许也是后来“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的原因之一。

  三:动力

  三国时期的武将一代,都是陪着君主们艰苦创业,为了流芳百世也好,为了荣华富贵也好,始终是动力十足。

  “五虎上将”、“五子良将”、“江表十二虎臣”们,他们卖力打拼的动力之一,不就是为了拜将封侯、恩泽后世?

  而到了他们的下一代,这种动力就没了,父辈们留下的功勋、财富、爵位,足够让二代们在父辈的恩萌下,享受一定的社会地位,享受锦衣玉食。

  三国鼎立后,谁也奈何不了谁的相对稳固的大环境,也让武将二代们失去了如父辈般奋斗的动力。

  世家、士族出身的下一代,需要更多的功勋去争夺政治圈中的话语权,寒门、豪强出身的下一代,连这个动力都没有,相当一部分变成了只能混吃等死的纨绔。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