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中华历史知识从这里搜一搜
当前位置:历史网 > 历史人物

历史人物

都说喝酒误事 曹操立储时曹植喝酒误事是真的吗

2024-07-09

  还不知道:立储之争关键时刻,曹植为何要醉闯司马门?的读者,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导读

  太祖曰:“此我之不幸,而汝曹之幸也。” ——《三国志·曹冲传》

  曹操共有二十五个儿子,其中少年早智的神童曹冲最受曹操宠爱,曹操曾对群臣表示“欲传后意”于曹冲,但可惜天妒英才,曹冲年仅十三岁就病逝了。痛失爱子的曹操虽悲痛欲绝,但也深知人死不能复生的道理,他对曹丕等人说:“此我之不幸,而汝曹之幸也”。

  在后曹冲时代,曹植率先脱颖而出,弥补了曹冲留下的真空,在立嗣之争中处于领先的位置。他“援笔立成”的才华深深地打动了曹操,再加上身边聚集了丁仪、丁廙、杨脩等一众才子,一时名噪朝野。曹操也对曹植寄予厚望,有意立其为太子。

  但令人不解的是,就在立嗣之争的关键时刻,处于领先位置的曹植却犯了醉酒擅闯司马门的低级错误,从而被曹丕后来居上逆转局势,并最终成为了魏太子。

  那么问题来了,在明知贪杯误事是大忌的情况下,绝顶聪明的曹植为何会明知故犯,在立嗣之争的关键时刻贪杯犯错呢?

  要搞清楚这个问题,首先来快速了解下曹植醉闯司马门这件事。

  痛失好局:曹植醉闯司马门失嗣位

  植既以才见异,而丁仪、丁廙、杨脩等为之羽翼。太祖狐疑,几为太子者数矣。——《三国志·曹植传》

  曹植年纪轻轻就能出口成章、下笔成文,这让曹操“甚异之”并开始对他刮目相看,从而使他在立嗣之争中抢得先机。而大才子丁仪、丁廙、杨修等人除了在幕后为曹植出谋划策外,更是直接在曹操面前为他背书,曹操在犹豫之间,曾几次想做出废长立幼,立曹植为太子的决定。

  但曹操毕竟是一代枭雄,他虽然善于采纳别人的意见,但却从来不盲从,而是经过深思实虑后才做出最终的决定。在立嗣这件事关曹氏政权生死存亡的大事上,曹操更是慎之又慎,虽然一度认为曹植是合适的人选,但为了保险起见,他决定在正式立曹植为太子之前,再对他做一次考验。

  十九年,徙封临菑侯。太祖征孙权,使植留守邺,戒之曰:“吾昔为顿邱令,年二十三。思此时所行,无悔於今。今汝年亦二十三矣,可不勉与!” ——《三国志·曹植传》

  公元214年,曹操东征孙权,下令曹植留守邺城,并以自己当年二十三岁就担任顿邱令的往事,来告诫同为二十三岁的曹植要发奋图强、建功立业。邺城是曹氏政权的政治、军事中心,曹操在出征期间将保卫邺城的重任交给曹植,足以看出曹植在他心目中的分量之重。

  曹植本应抓住这次机会好好表现,从而一举在嗣位之争中胜出,但是,曹植却搞砸了。

  也许是自以为大局已定过于兴奋,又或者是因为没有了曹操的约束而情难自禁,曹植竟在曹操出征期间饮酒作乐,彻底放飞自己。公元217年,喝大了的曹植趁着酒兴飙(王室的)马车,最后竟擅自打开皇宫的司马门(皇宫外门),在皇帝专用的驰道上纵情驰骋,从而铸下了大错。

  曹操得知消息后勃然大怒,他首先将管理王室车马的公车令处死,随后又颁布了针对诸侯的禁令,以杜绝此类现象再次出现。同年十月,曹操立曹丕为世子,这宣告了曹植已从世子之争中出局。

  曹植醉闯司马门的举动让人费解,当时正是立嗣之争的关键时期,只要确保邺城在曹操出征期间平安无事,曹植就能顺利通过考验,成为魏太子的不二人选。但是,他却偏偏将这简单任务搞砸了,从而被曹丕后来居上,一举拿下了魏太子之位。曹植当时年已二十有三,不可能不知道擅闯司马门的后果,为何还要明知故犯呢?

  种种迹象表明,在曹植醉闯司马门这件事中,醉酒只是表面现象,而真正的原因史书中虽然不明说,但却也留下了蛛丝马迹。

  擅闯司马门:受人陷害还是自导自演?

  曹植醉闯司马门看似是无心之举,但在实际上,除了皇帝(曹操)外,其他人要私自乘皇室的车马进入司马门(使用武力除外)绝非易事。

  首先,皇室车马被擅用就是公车令的失职,而失职就要付出掉脑袋的代价,这点公车令再清楚不过了,而当时曹植并没有具备使用皇室车马的资格,这点公车令也是知道的。所以,在正常情况下,公车令不可能冒着掉脑袋的风险,为曹植擅用皇室车马网开一面。

  再者,曹植在世子之争中已经领先曹丕,因此他的身边也集聚了一批朝中的文臣武将,这些人将宝押在曹植身上,就是希望在曹植继位后自己能够加官晋爵,但如果是曹丕胜出,那么他们就会前途渺茫了(事实也是如此)。在这种情况下,即使曹植想做出轨之事,其身边之人也会加以阻止的,因此,曹植根本没有醉闯司马门的机会。

  不过,事在人为。如果是一场蓄谋已久的计划,那么,曹植在醉酒之后,还能旁若无人地闯入司马门就不奇怪了。

  1、曹丕设局陷害曹植?文帝御之以术,矫情自饰,宫人左右,并为之说,故遂定为嗣。——《三国志·曹植传》

  曹植才华出众,兼有杨修、丁仪兄弟等大才子在身边出谋划策,从而能够在立嗣之争的初期领先曹丕。但是,曹丕却得到贾诩、司马懿陈群、吴质等朝中重臣的拥护,因此才能够后来居上,最终击败曹植成为魏太子。而曹植醉闯司马门正是立嗣之争的转折点,在此之前曹植处于领先的位置,但在此之后,则是曹丕稳操胜券。

  曹植虽然才华横溢,但却“不能克让远防”,这在残酷的皇室斗争中,是一个致命的软肋,而曹丕却擅长“御人以术,矫情自饰”这一套,他经常施以小恩小惠来拢络宫人,从而使宫人“并为之说”。这既能为自己积聚了人气,又能及时掌握宫中的第一手信息,可谓是一举两得。

  曹植“饮酒不节”的习惯给了曹丕逆袭的机会,他也一直在等待曹植出错的机会,以便对其施以致命一击。因此,当曹植因为被曹操委以镇守邺城的重任而得意忘形,开怀痛饮之时,得知(密探)消息的曹丕便抓住这稍纵即逝的机会,迅速启动蓄谋已久的预案:利用自己在宫中的人脉,成功让喝醉了酒的曹植在不知不觉中闯入司马门,从而铸下了不可挽回的大错。

  事实上,陈寿在《三国志》中已对曹植先赢后输的原因做了解读。

  陈思文才富艳,足以自通后叶,然不能克让远防,终致携隙。——《三国志·曹植传》

  所以,曹丕正是抓住了曹植“不能克让远防”的性格弱点,以及“饮酒不节”的不良习惯,设计让曹植醉闯司马门犯下大错,从而完成了对曹植的逆袭。

  2、曹植自导自演?彰至,谓临菑侯植曰:“先王召我者,欲立汝也。”植曰:“不可。不见袁氏兄弟乎!” ——《三国志·曹彰传》注引《魏略》

  公元220年,曹操在洛阳病重,他自知大限已到,于是紧急派驿马召见曹彰,但曹操却没能坚持到曹彰到来就去世了。而曹彰在到达洛阳后,就想拥护曹植继承魏王之位(当时曹丕并不在洛阳),但却被曹植以“不可。不见袁氏兄弟乎”为由拒绝了,同时,也由于曹丕果断迅即称王,一场可能发生的危机才没有爆发。

  由此可看出,曹植在主观上并没有想继承魏王位的强烈意愿。既然他不想当魏王,自然也就没有争当魏太子的必要了。

  如果仔细研读史书就会发现,曹植虽然因才华出众而受到曹操的“特见宠爱”,但从始至终,曹植都没有说过他要当魏太子。也就是说,不是曹植想当魏太子,而是曹植身边的人(杨修、丁仪兄弟等人)想让曹植当上魏太子,当然,他们力挺曹植是有原因的,其中丁仪兄弟与曹丕有仇(曹丕阻止清河公主嫁给丁仪),而杨修则是因为与曹植有共同语言才与曹植走得更近。

  袁绍废长立幼造成袁谭袁熙袁尚兄弟阋墙,最终结果就是使袁氏集团覆灭。曹植不想曹氏集团重蹈覆辙,于是,他就故意“饮酒不节”,并配合曹丕的计划醉闯司马门,主动退出了魏太子的竞争行列。

  综上所述,曹丕为了陷害曹植,就趁曹植喝醉之机引导他乘皇室的车马闯入司马门,而曹植本来就是被动卷入了立嗣之争,他本人并没有要当魏太子的野心。因此,为了避免兄弟阋墙的悲剧出现,曹植就将计就计,配合曹丕上演了醉闯司马门的好戏。

  结语

  陈思王可谓达理者也。以天下让,时人莫之知也。——王通(隋)

  两虎相争,必有一伤。而且如果曹魏内部发生战事自乱阵脚,那么,刘集团备、孙权集团必将鱼翁得利。正是考虑到这点,曹植才从大局出发,自动退出了立嗣之争,从而为魏国的政权顺利交接创造了条件。

  隋朝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王通对此是洞若观火,他认为曹植是“以天下让”给曹丕,但“时人莫之知也”。事实上,不仅是当时的人们“莫之知”,就连后人也对曹植的行为存在误解,人们普遍认为曹植是喝醉了酒而闯入司马门,却不知道他是为了顾全大局而有意为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