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谷是什么人?赵匡胤登基之后他是什么结局?
陶谷,北宋大臣,本姓唐,避后晋高祖石敬瑭名讳改姓陶。让趣历史小编带大家拨开历史的迷雾,回到那刀光剑影的年代。
公元960年,后周显德七年,赵匡胤在距离开封仅二十公里处的陈桥驿被黄袍加身,叛周称帝。
随即,赵匡胤在跟将士们约法三章之后,率部回师开封,后周灭亡,宋朝建立。
在这个过程中,虽然也有如韩通、魏仁浦这样准备抵抗的后周臣子,但大多后周文武都是逆来顺受。
如宰相范质和王溥在得知大势已去后,也能接受现实,赵匡胤的政变基本是兵不血刃。
新朝即将建立,自然也有想抓住机会求上进的官员,其中,最著名的是当时后周的翰林学士承旨陶谷。
当时,赵匡胤逼迫后周小皇帝柴宗训禅位,因事先准备不足,临到头发现没有禅位诏书。
但陶谷却从怀中拿出一份,帮助赵匡胤解决了这个难题,《宋史·陶谷传》中记载:
初,太祖将受禅,未有禅文,谷在旁,出诸怀中而进之曰:“已成矣。”
这显然是陶谷提前写好的,如果准备有诏书,他最多浪费了时间,但如果没有,他就立功了。
于是,赵匡胤顺利完成登基,陶谷立下大功。
这种行为,放在古代,就是劝进之功,在赵匡胤发动的政变中,陶谷的这个功劳仅次于在陈桥驿给赵匡胤披上黄袍的主谋们。
可陶谷的这次进献禅位诏书,却换来了“太祖甚薄之”的印象。
也就是说,赵匡胤接受了陶谷的好意,但对他这个人,却越发看不起。
赵匡胤对于后周来说,当然是叛臣,还是深受后周皇室隆恩的叛臣。
并且,在他准备起事时,也会刻意结交有意反叛后周的有异心分子,谁愿意跟着他叛周,都是他的好朋友,未来,好处大大的有。
可当他成事后,就是皇帝了,他马上会进入到皇帝的角色中去考虑问题。
诚然,如陶谷这样的官员,主动靠上来,有利于赵匡胤迅速稳定局面。
可这也意味着,如果哪天出现逼迫赵匡胤让位的政变出现,陶谷们同样会继续背叛。
当时可还是五代乱世,后周只是其中的某一个政权,即便换了国号,也暂时还只是割据政权,谁知道明天会怎样?
赵匡胤也无法保证自己一定能统一天下成功,或者能坐稳这个皇位,他更需要坚定一些的臣子来帮助自己。
陶谷的主动,反而暴露了他内在的不堪。
陶谷不献禅位诏书,前途没准有保证,哪怕熬资历也够,可献了诏书后,他的心愿却一辈子没能达成。
陶谷主动拍新朝和新帝的马屁,无非是想升官。
他在后周已经做到翰林学士承旨这样的高位,还曾兼任过吏部侍郎,仅凭翰林学士的职位,就是当然的未来宰相候选人。
所以,陶谷的目的是想有机会当宰相,他的资历、资格、职位都足够他当上宰相,只需要前进一小步就行。
赵匡胤也想换宰相,他在以宋代周后,虽然暂时没有变动前后周宰相范质、王溥、魏仁浦的职位,可那是为了稳定,为了顺利接收后周的州郡、军队和财产。
范质、王溥、魏仁浦等到底不是赵匡胤的自己人,在宋朝建立四年后,赵匡胤在朝政稳定后,就把他们罢免了。
此后,赵匡胤任命的宰相分别是赵普、薛居正、沈伦。
而对于有劝进之功,且本就是翰林学士承旨这样的宰相候选人的陶谷,赵匡胤从来就不考虑:“帝素薄之,选置宰辅,未尝及谷”。
赵普和沈伦都是赵匡胤还是后周大将时,就投奔过来的自己人,薛居正和陶谷一样,都是后周遗臣。
薛居正在后周时,资历和职位都不如陶谷,但他就能后来居上,成为宰相。
宋朝开国后,陶谷陆续从礼部尚书变成刑部尚书,再变成户部尚书,一直在六部尚书的职位上变动,赵匡胤就是不让他这个曾经的翰林学士承旨当宰相。
薛居正和陶谷相比,仅仅是赵匡胤发动政变时,啥都没干。
再举一个人的例子来比较陶谷,赵匡胤发动政变并回师开封后,有两个后周重臣试图反抗。
除了赵匡胤原本的政敌韩通外,还有一个是,后周宰相之一的魏仁浦。
他组织了部分朝臣反抗,但势单力薄,又没有军队帮助,因此反抗失败。
可赵匡胤没有博待他,让他继续担任宰相,后来罢免他时,也让他继续带着“守尚书右仆射”的职位。
不仅如此,赵匡胤还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魏仁浦的儿子,跟他结成了亲家。
魏仁浦极力反对赵匡胤,表现出了忠臣的一面,于是,赵匡胤无比看重,陶谷及时献媚,却被赵匡胤鄙视。
由此可见,当皇帝的人,心中自有一杆秤。
或许,陶谷表现自己价值的时间提前了一些,在宋朝正式建立后,再想办法表现自己也许更好,就如薛居正。
陶谷生前走错一步棋,没能达成心愿,死后,他被追赠为右仆射,算是当上了宰相,可生前身后名,是彻底毁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