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中华历史知识从这里搜一搜
当前位置:历史网 > 历史人物

历史人物

刘之纶是谁?他是仕途之路为何会如此顺利?

2024-07-09

  刘之纶,崇祯元年进士,明朝兵部右侍郎。你们知道吗,接下来趣历史小编为您讲解

  崇祯皇帝继位的第二年,渴望成为尧舜之君的崇祯违规提拔了一名官员,他叫刘之纶,是崇祯元年刚刚高中进士的官场小萌新,他得到好友金声(抗清英雄,南明隆武年间被洪承畴俘杀)的举荐,获得了一次和崇祯皇帝面对面的机会,刘之纶很善谈,也很善于表达自己的见解,因此吸引住了崇祯皇帝的目光。

  刚登基的崇祯还是很愿意大力提拔人才的,比如袁崇焕向他保证可以五年平辽,他马上给了袁崇焕想要的一切权力,对于刘之纶也是如此,他看中了刘之纶,毫不犹豫地给刘之纶升官,刘之纶刚做官一年,只是个普通的庶吉士,级别从七品,结果崇祯封他为正三品的兵部侍郎,一下子升了九级官位:

  帝立召之纶、甫。之纶言兵,了了口辨。帝大悦……授之纶兵部右侍郎……于是之纶宾宾以新进骤跻卿贰矣。

  这么个升官法就有点不合官场的升迁规矩,当时很多人都反对,但是崇祯坚持己见,还是下达了给刘之纶升官的圣旨,这样的提拔力度当然让刘之纶感激涕零,恨不得以死报效皇帝的知遇之恩,他也马上就有了机会。刘之纶升官的当年,后金军队在大汗皇太极的率领下越过长城首次入侵大明,“己巳之变”爆发。

  在整个战争前期,明军一败再败,赵率教、满桂、孙祖寿等著名将领陆续战死殉国,明军对于后金骑兵的进攻几乎是毫无办法,防守吃力,没有谁敢主动去挑衅后金大军。这个时候,刘之纶主动站出来要为崇祯皇帝分忧,他要求带军出战,不过他在满朝文武的眼里属于幸进之辈,没有人认为他能够打败敌人,因此,他要求调正规军的请求没有得到允许:

  请行,无兵,则请京营兵,不许;则请关外川兵,不许;则议召募,召募得万人,遂行。

  无奈之下,刘之纶在得到可以自行募兵的允许后,凭借着他那鼓动能力超级强的三寸不烂之舌在北京周围临时招募了一万多人组成军队,这批人里面只有少量的正规军,还都是战争爆发前期被后金军打败的逃兵,刘之纶又没有时间训练他们,因此战斗力可想而知。不过刘之纶一心要报答崇祯的知遇之恩,也有为国不惜身的一腔热血,雄赳赳气昂昂的就出发了。

  刘之纶的目标是被后金军占领的遵化城,那是后金军撤退的主要城关之一,夺回遵化就可以堵住后金大军回撤的道路,有可能将后金军的主力消灭在关内,后金当时在遵化负责守卫的是范文程这个文官,手下也只有不到一千骑兵,而在北京城周围已经有十数万回援北京的明朝正规军,可没有一支军队敢于随同刘之纶部去攻打遵化(明军并不知道遵化只有不到一千人)。

  刘之纶说干了嘴,得到了两位明军总兵马世龙、吴自勉承诺,答应在他之后接应,然后刘之纶独自开路去打遵化,他的部队全是杂牌,行军速度慢,结果等到他慢吞吞地来到遵化城下,早得到消息的后金军从永平方向赶来的援军已经到了,领军的是军事能力超过刘之纶无数倍的后金大贝勒代善,而答应接应刘之纶的两位明朝总兵却爽约了。

  对战的结果其实早已经注定,初出茅庐的刘之纶领着他那万把杂牌军被骁勇善战的代善率领的三万后金铁骑包围在遵化城外的营山上,还没开打,明军就乱了,双方的战斗力和战斗意志根本就不在一个层次上,明军唯一有战斗意志的恐怕只有刘之纶这位主将。刚开战,手下就劝他逃,他说“毋多言!吾受国恩,吾死耳!”看见战胜敌军无望,他唯一的表态是“持此归报天子”,其部最终惨败,刘之纶卒。

  刘之纶用鲜血报答了崇祯皇帝的知遇之恩,在他背后,十数万明军连来到战场的勇气都没有,刘之纶在当时实实在在的是个再渺小不过的小人物,可就是这个小人物却毅然的以身许国,和强大的后金军队面对面硬抗,在他死后,崇祯要追封他更大的官爵都被劝阻,要很久以后才获追赠兵部尚书,刘家贫苦,当时连扶灵返乡的费用都没有:

  及战死,天子嘉其忠,从优恤,赠兵部尚书。震孟止之曰:“死绥,分也,侍郎非不尊。”遂不予赠,赐一祭半葬,任一子。之纶母老,二子幼,贫不能返柩,请于朝,给驿还。

  从《明史》对刘之纶的描述看,他其实更适合做一名技术官员,他会制造单轮火车、偏厢车、兽车,会制造西洋大小砲,加上他能言善辩,有一定的鼓动能力,如果放到现在,做一个研究所正职所长是妥妥的,但他却去了并不能发挥其能力的战场,战败是正常的。在“己巳之变”中,像他这样主动向后金军进攻的傻子实在是很少,后来的清朝也给了这位傻子应有的待遇,在修《明史》时给了只有两年官场经历的他一个立传的位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