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绍在官渡为什么急于和曹操求战?
官渡之战是东汉末年一场重要的战争,他直接决定了袁绍和曹操谁能成为北方霸主,这也是曹操的成名战,官渡的以少胜多,使得曹操在北方再无对手,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三国的发展方向,其实起初在东汉各个军阀中,袁绍的实力绝对是首屈一指的,可是在经历了官渡之战后,袁绍却一蹶不振,为何当时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虽然一提起官渡之战,很多人就会说这是一场历史上又一场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争。不过,事实上,官渡之战并没有传说中的那么神乎其神,同样曹操在这场战役中也没有多么的用兵如神。我们先来回顾一下官渡之战:建安四年(199年)六月,袁绍挑选了精兵十万,企图南下攻打许都。这样强的兵力要是一直跟曹操耗下去的话,估计曹操很难有胜算的。
在同年的十二月,而曹操跟袁绍临阵的只有两万兵马,刚刚开始这个悬殊就已经体现出来了。而在袁、曹对阵之际,曹操还偷偷去打了刘备,当然见事迟的袁绍并没有看到可乘之机。这个机会,他的谋士田丰就看出来了,还劝袁绍去偷袭许都,也就是曹操的大本营。可是,袁绍听不进去,所以就这样白白错过良机。
以至于在公元建安五年(200年)正月,他十分生气,让陈琳特意写了一封讨伐曹操的檄文,把曹操骂得狗血淋头。
而在双方僵持了三个月之后,曹操的实力很明显更是远处于下风的。这时候的曹军可以说处境非常艰难,如果再没有奇谋,那么再等下去就只有死路一条。不过,巧的是,正当曹操愁眉不展之际,许攸因为妻子被下狱而叛逃曹操。作为许攸的昔日同窗,曹操看到许攸来投自然是喜出望外,毕竟许攸也是一个难得的人才。
许攸不负曹操的期望,为他献出了一条夜袭乌巢的妙计,从而使曹操在官渡之战中转败为胜。所以,可以看出,在袁、曹双方交战的情况来看,曹操是没有优势的,甚至一度处于劣势之中。不过就是因为许攸叛逃给了他反击的机会,这样的情况是纯属偶然。
其实,官渡之战后,袁绍大军的实力也还是很强大的,他不过是输了一场战而已,其实,这不算什么,如果袁绍在以后的战役指挥还能够听取意见的话,那么袁氏集团绝不会那么容易覆灭的,只不过袁绍战前很骄傲,急于和曹操一分高下,那么当时袁绍为何这么急迫呢?
有一点是对袁绍不利,袁绍靠四世三公名头聚集大量士族,短时间是实力大增,缺点是其手下都代表各士族利益,他的下属不可避免的各有私心,袁绍的谋士分为两派内斗,都出过好主意,也都有为私斗而起的坏主意,袁绍无从分辨,以至失败。这也是为什么袁绍败势一现即可分崩瓦解,同时这种制度也决定了他的实力在于聚集多少士族而不是粮食是否充足士兵是否精锐,类似于周天子地位,而相对曹操则不拘一格降人才,权力政令上下同心,即使战败也可东山再起原因在此。袁绍在其地盘能够聚集士族已经固定,实力再难提升,而曹操却可以更加兵精粮足,拖下去形式如何就不好说了,所以袁绍急于求战。
其实对于要不要打的问题上,把袁绍和田丰他们分开看更好理解,袁绍看到的是曹操势头凶猛必有一战,不如趁优势在我时一战胜之。而田丰等作为家族领袖,看到的是打仗要出钱出人,家里嗷嗷待哺,需要休养生息。恶意点想的话可以对照北宋是南方士族对待战争态度,打赢袁绍有好处,这些置根地方的士族不可能大范围迁徙,只要周围环境过得去就行,他们当然不愿意打仗了。
田丰和沮授给袁绍的建议其实意思很明确,避免和曹操战略决战,而用强于曹操的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拖死曹操。袁绍没听,但经历了白马,延津几次局部战斗后,袁绍多少是使用了两人的合理建议,就是和曹操拼消耗,并几乎获胜了。可关键在于,袁绍当时选择的对持地点在官渡,而非田丰和沮授建议的黎阳,由于战线前移,为方便补给,袁绍选择乌巢为屯粮点,这才给了曹操袭击乌巢的机会,要是按照田丰等人建议,屯兵黎阳的话,补给路线短,屯粮点靠后,就算曹操获得情报,也很难有机会深入袁军战线后方复地实施袭击,这一小小的改动反倒是影响了整个官渡战局。
所以说袁绍的失败是具有偶然性质的,当然也跟他用人的习惯有一定的关系,其实袁绍在乌巢屯粮也不能说有毛病,以当时乌巢的兵力除非曹操主力尽出否则很难短时间摧毁乌巢粮仓,可是错就错在袁绍用了淳于琼,要说这淳于琼在袁绍军中地位其实还是挺高的,他是西园八校尉出身,与当时的袁绍曹操平级,后来跟追袁绍,论资历论地位比之高览张郃有过之而无不及,曹操之所以能突袭乌巢成功,淳于琼是推脱不掉责任了,当然他没有醉酒,他先是见曹兵少,就出寨迎敌结果被打败,还是有些轻敌的,紧接着曹军不要命的猛攻营寨,淳于琼也是关键时刻不够狠,控制不住局面,最终兵败被俘,并被曹操斩杀。只能说官渡之战,天命是属于曹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