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衣宰相姚广孝 大明神秘和尚军师 靖难之役的首功 姚广孝为什么被世人称为妖僧?”姚广孝为什么不在朱元璋朝出世 却要劝朱棣造反?
姚广孝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黑衣宰相,靖难之役的主要策划者。姚广孝虽为和尚,却拜了当时的道士席应真为师,学习阴阳术数之学。后来追随在燕王朱棣的身边,鼓动朱棣发动了靖难之役,夺取了建文帝的江山,被后世称为“黑衣宰相”。
对于过去的造反者来说,姚广孝绝对是非常特殊的一个。毕竟,对于这些做造反事业的人来说,他们所追求的,无非是荣华富贵,搏取一线生机。如果没有足够丰厚的报酬,很少有人愿意去做这种高风险事业。可是,姚广孝很特殊。他所追求的,似乎不是这个。参与燕王朱棣的造反事业时,姚广孝已经遁入空门多年。
在朱棣登上皇位后,姚广孝仍参与朝务,但一直居住在寺庙里,过着非常清贫的生活。白天上朝,晚上依然与青灯古佛作伴。对朱棣的赏赐,大多拒绝。金银财宝,也都散给宗族。所以,姚广孝也得了一个“黑衣宰相”的称呼。从他个人角度讲,姚广孝好像不是为了大部分人追求的东西。他的结果,不过是从一座寺庙,搬到另一座寺庙。既然如此,那么他为什么要造反?
姚广孝在14岁的时候,就剃度为僧。为什么会在这个年岁出家,到底是环境所逼,还是姚广孝本人的选择,现在已经无从得知。但是,从家庭出身来说,姚广孝的家族在苏州世代行医,家境应该不会太差。当时同样是元朝末年,跟贫农朱元璋相比,姚广孝的日子还算不错。他不像朱元璋,为了填报肚子,需要到处流浪乞讨。
姚广孝在出家后,还有机会读书。而且,他学习的东西,并不是一般的佛门经典。而是阴阳算数。在中国历史上,这是一门非常庞杂的学问。小到街头算命,大到治国平天下,都可以包含其中。而姚广孝主要学习的,就是兵法。很难想象,作为一个僧人,为什么会研究这种学问。
可是,年轻时的姚广孝,不管不顾,一头扎了进去。而且,比较有意思的是,作为一个僧人,姚广孝阴阳算数的老师是一名道士。姚广孝的这个做法,也算是一个奇举。
但是,到了三十岁的时候,姚广孝又开始跟着僧人学禅。此时中国已经进入元朝末年,兵乱四起的形势。姚广孝离开寺庙,开始游历四方。以过去的看法,如果要建立枭雄伟业,乱世其实更有机会。可是,学了那么多年阴阳算数,兵法理论的姚广孝,并没有参与到任何一方起义军的势力中。
他交往的朋友,大多是文人墨客。所做的事情,就是跟这些朋友评书品画,交游酬唱。这都是文人做派,很风雅,但也看不出姚广孝有什么野心勃勃的地方。
有一个小细节,或许能让我们看到另一个不大一样的姚广孝。当时姚广孝在嵩山寺游玩时,碰到一个名叫袁珙的相士。这个人在当时名气极大。他看到姚广孝后,给了一个很特别的评价。
袁珙说,姚广孝的眼睛是三角眼,像病虎一样,天性嗜好杀戮,是一个刘秉忠一样的人。刘秉忠是元朝初年的一个僧人,受忽必烈重用,后还俗为官,帮助元朝奠定了一整套规章制度,礼仪国号等。
对于一个僧人来说,这个评价其实很奇怪,甚至不大礼貌。姚广孝听到后却十分高兴。当然,如果没有意外,姚广孝还是会一直成为一个普通的云游僧人。
直到洪武八年,朱元璋下令,让那些通读儒家经典的僧人,到礼部参加考试,授予僧衣、僧官,获得朝廷认可。姚广孝也去了。虽然没有获得僧官,却留在国都南京。
这是第一个起点。又过几年,姚广孝48岁的时候,朱元璋下令,派遣一批僧人到藩王身边侍读,为他们诵经祈福。姚广孝在被好友举荐下,被送到燕王朱棣身边。这是一个不安分的藩王,时时对皇位抱有想法。
可姚广孝跟朱棣却聊得很投机。两个人聊天的时候,常常把左右杂役支开,进行单独会话。聊天内容虽然没有记载,但想必不会跟佛门经典会太多关系。
姚广孝对朱棣支持极大。后来朝廷决意削藩时,朱棣其实一直非常犹豫。如果真的举兵,就等于公开造反。当时很多人是支持削藩的。而且,无论实力,或者名义,朝廷都更有获胜的可能。前期削藩的时候,那些藩王,根本不是朝廷的对手。
可是,姚广孝一直劝说朱棣起兵。甚至还找了当年给自己占卜面相的袁珙,让他们一同劝说朱棣。最终,朱棣决意以除奸臣的名义,起兵跟朝廷对抗。当时姚广孝已经64岁。在古代,大多数人都长寿的情况下,这个岁数,已经是进入生命的暮年。
朱棣起兵后,也是姚广孝留守后方。很多战略意见,举兵进退、路线,都有姚广孝的亲身参与,并给出正确意见,最终,朱棣得以登上皇位。
对于姚广孝来说,他的造反,更接近于为了造反而造反。没有太多附加条件。只是为了实现自己的想法。当然,他最后也得到自己想要的结果。只是,这个选择并非没有代价。姚广孝晚年回到家乡的时候,姐姐闭门不见,朋友也大呼“和尚误矣,和尚误矣。”他后来选择常伴青灯古佛,跟这个结果,也有莫大关联。
为何姚广孝在朱元璋朝不出世,却要将抱负才华施展在永乐朝呢?
其实,这要从个人情感和社会现状分析。在朱元璋朝,作为出身乞丐的开国之君,在建立大明王朝之后,兔死狗烹之事比比皆是。而作为与姚广孝至交好友的高启,也是这种政治环境下的牺牲品。
作为《元史》的编纂,高启本人才名卓著,更是曾受命教授诸王,但是作为明初的朝臣,他最后却因为在《郡治上梁文》中提及了“龙蟠虎踞”四个字,受苏州知府魏观张士诚宫址改修府治一案牵连,被连坐腰斩。
就连当时江南文人之首,太子太师宋濂,也因为长孙宋慎牵连胡惟庸案,险些被斩杀。幸亏得马皇后与太子朱标力保,才免死,但仍要流放茂州,最终年事已高的宋濂也死在流放路上。
就个人情感而言,作为同乡,姚广孝作为亲自经历者,纵然我们无法从史籍中找出他的不满记载,但作为一个儒佛道三家精通,更是才华卓绝的人,从朱元璋朝所做的诸如胡惟庸案、蓝玉案、李善长案等大案之中,这种战战兢兢的社会环境与个人情感的结合,也让他自然会选择保身为上,但当他与朱棣见面、相识之后,他才发现朱棣才是改变这种现状,实现自我的最好途径。
姚广孝为什么被世人称为“妖僧”?
靖难之役中,姚广孝建议朱棣绕过济南,采取大迂回大纵深大包围战略,直取南京。在实力不如朝廷的情况下,姚广孝敢使用如此战略战术,中国历史上只有三次。第一次就是蒙元灭宋,离我们最近的一次就是解放战争。造反成功后,这位靖难第一功臣姚广孝一直居住在寺庙,除了官位以外的金银财宝、宅邸美人都被他退了回去。
白天辅佐朱棣,尽人臣之事,晚上修佛养性,行僧侣之职。“靖难之役”后的姚广孝,是一个低调内敛、毫不张扬的人。据此我们似乎可以得出结论,“黑衣宰相”姚广孝是一个满腹经纶却阴险残忍、胸怀大志却不择手段的聪明人。他就是为了造反而造反,他为了实现自己抱负可以使整个祥和的天下再次陷入战火。
我认为姚广孝真正成为了“一怒而诸侯惧,安居则天下息”的大能,彻彻底底的以天地做棋盘,以众生做棋子。这种可怕的人还一直潜于幕后,怪不得世人把他称之为“妖僧”和“黑衣”。朱棣登基以后,姚广孝建议朱棣迁都北京,并帮其设计建造了今天的紫禁城,这样看来姚广孝还是一个建筑学专家,真的是无所不通啊。
就这样,无所不通的姚广孝主持编撰了世界有史以来最大的百科全书《永乐大典》。这本大典字数多达三亿七千万,可惜的是没能流传于世。永乐十六年,姚广孝坐化,终年84岁。
有一点足可以证明他的功劳,那就是配享太庙,明朝前期以文臣位列太庙者,仅有姚广孝一人。但由于他挑拨叔侄感情,挑拨君臣关系,为一己之私使百姓重陷战乱之中,所以一直不怎么被后世宣扬。再加之他本身性格也极为低调,深入简出,所以存在感很弱。但这反而更显得姚广孝神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