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面向世界的海上贸易
2022-05-19
在元朝空前大一统的环境下,重视商业发展的元代,海上交通和对外贸易十分发达。
元朝采用南宋旧制,设市舶提举司管理海外贸易。1277年曾在泉州、庆元、上海、澉浦四市设市舶司。1293年又增设温州、杭州、广东三处市舶司。
元政府还制定了 市舶法22条 。元代市舶法规定:出海贸易的船只、人员、货物、贸易目的地,均需经当地市舶司审核批准,发给公凭、公验。开船时,由市 舶司官员检视船货内有无违禁物品。船舶出海,原则上只允许前往申请的目的地国家和地区做贸易。若确 因风水打往别国 ,则按照 舶到别国货物 例抽分(征 税)。出海贸易的船只,须于规定的时间返回,并到原来申请凭验的市舶司接受抽分。抽分的比率是,粗货l:15,细货1:10,另纳舶税1:30。外国船只 和中国船只输入的外国货物,依例抽分后,由市舶司差人发卖。
为了能直接从海外贸易中获得更大的利益,元政府于1284年始,实行了一 种官本商办的外贸活动,即由政府提供船舶、资本,商人提供人力,所得利益,政府得7成,商人得3成。海外贸易中,中国输出的商品基本上是纺织品、陶瓷器、 金银铁器、杂货类日用品和水银、硫磺等矿产品,以及名贵中药材等。输入的多是香料、珠宝等奢侈品。
当时和中国有海上贸易关系的国家和地区,据记载,菲律宾以南以西的沿海国家和地区就达97个,最远处到达非洲今坦桑尼亚的桑给巴尔岛。当时,东南亚海上的贸易主要掌握在中国商人的手里。当时要想从印度经海路到达中国的话,就只能乘坐中国的船只。
2.王实甫与《西厢记》
王实甫也是元代著名的杂剧家,他是元代易州人,曾在元朝做官,后辞官不做,赋闲在家。王实甫的《西厢记》是元代戏曲中的另一部重要作品。《西厢记》是王 实甫把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改写为戏曲后的作品。故事情节虽基本相同,但剔除了一些不合理的情节,题材更集中,主题更鲜明,艺术上也有所提高。
《西厢记》情节并不复杂。男主人公张生是一个有才华的青年,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在普救寺邂逅了已故相国的千金崔莺莺。两人一见倾心,但迫于封建社会男女 之大防,以及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伦理观念,两人只能含情脉脉,不敢亲近。好在有个红娘在中间穿针引线巧布局,使两人各吐心事,真正相爱了。但相国夫人嫌 贫爱富,不愿意答应这门婚事。也是歪打正着,正巧恶霸孙飞虎率兵包围了普救寺,而张生的义兄正好在附近带兵驻守,情急下相国夫人答应了张生的婚事。于是张 生搬来救兵解了普救寺之围。不想老夫人翻脸不认账,好在红娘伶牙俐齿,后来张生高中状元,最终有情人终成眷属。
王实甫的《西厢记》是 我国古典戏剧的现实主义杰作,为明清以来的戏剧创作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在艺术上王实甫在《西厢记》中根据人物的性格特征,展开了错综复杂的矛盾冲突,完成 了对莺莺、张生、红娘等艺术形象的塑造。故事里的人物虽不多,但揭示得比较深刻,能将人物的性格和情节开展巧妙地结合到一起,成功地表现了事件曲折复杂的 过程。
《西厢记》从元明以来一直是最受群众欢迎、流传最广的曲目,原因就在于《西厢记》是在歌颂爱,歌颂青年男女对爱情的渴望与执著,是中国数百年来封建礼教束缚下的青年男女追求爱情幸福的赞歌。
3.马致远与《汉宫秋》
马致远,号东篱,和关汉卿一样也是大都人。他的一生经历了世祖、成宗、武宗、仁宗、英宗五代君主。马致远的先辈是随金室南迁的文士,蒙古灭金后,北方政 局逐渐稳定,他们又迁回到了大都地区。因此马致远做过官,青年时代曾经追求功名,他自己说 九重天,二十年,龙楼凤阁都曾见 。到晚年,马致远隐居江南, 具体情况不被人知。
马致远一生写出的剧本较多,杂剧有十五种,现存七种。它们是:《半夜雷轰荐福碑》、《江州司马青衫泪》、《吕洞宾 三醉岳阳楼》、《孤雁汉宫秋》、《开坛阐教黄粱梦》、《太华山陈抟高卧》、《马丹阳三度任风子》。其中以《孤雁汉宫秋》,即《汉宫秋》在艺术上成就较高, 最为出名。
《汉宫秋》是以昭君出塞的故事为历史模本写成的杂剧。《汉书 匈奴传》和《后汉书 南匈奴传》中记载了汉元帝时,匈奴呼韩 邪单于来汉朝请求和亲,昭君自愿出塞的事。马致远把故事改到了汉朝国势衰弱的汉元帝时,并对史实进行了很多改动。在马致远笔下,画师毛延寿因求贿不成,故 意丑化王昭君的画像,后来被元帝发现,就叛国勾引匈奴兵入侵。这时满朝文武束手无策,王昭君被迫出塞和亲,走到汉匈边境黑龙江时,投江自杀。马致远在暗 示,一个专权纳贿的权奸,一旦罪恶败露,就有可能叛国投敌;而一个真正热爱祖国的志士,在面临国家民族的危难时,应挺身而出,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以捍卫 国家民族的利益。
《汉宫秋》是一部有着很强的民族意识和爱国精神的作品。作品反映了在元灭金、灭宋的历史转折时期,元朝内部的诸多矛盾,渗入了作者对民族矛盾中许多人家破人亡的感慨。尽管作品有一定的历史和阶级局限,但不失为一部感人的杰作。
4.白朴与《墙上马头》
白仁甫生于1226年,出生在今河南开封。原名恒,字行,后改名朴,字太素,号兰谷,因此人们常称他为白朴。白朴祖籍是今天的山西河曲。白朴出身书香门 第,伯父白责是金章宗泰和三年进士,精于禅学道书、岐黄之说,是当时有名的诗人。父亲白华,字文举,金宣宗贞祐三年进士,官至枢密院判官。白朴出生时,金 王朝正走向灭亡,当时文化兴盛,政治上却腐败无能,终于在1234年被蒙古人灭亡。
正因如此,白朴的童年十分坎坷,漂泊不定。白朴幼 年时饱经兵乱,因诗人元好问与白家交往很深,所以这一时期白朴得到了元好问的很多帮助。1233年白华先在邓州降宋,后又在1235年10月降蒙。不到 10岁的白朴也跟着父亲辗转漂泊。白华降蒙后依附于真定地区的蒙古万户史天泽。真定地区早在1240年就步入了恢复发展时期。史氏家族注意延揽文士、振兴 文教,所以真定地区文士荟萃,杂剧创作活动也出现了兴盛局面。白朴正是在这种环境中熏陶长大的。
白朴的作品很多,现存有词一百零五 首,词集名《天籁集》。散曲有小令三十三支,套曲四组,杂剧十五种。白朴的杂剧作品中有很多名作,如《唐明皇秋夜梧桐雨》、《唐明皇游月宫》、《苏小小月 夜钱塘梦》以及《鸳鸯简 墙头马上》等。现今保留下来的只有《唐明皇秋夜梧桐雨》、《鸳鸯简 墙头马上》和《韩翠蕨御水流红叶》的残文。
元朝采用南宋旧制,设市舶提举司管理海外贸易。1277年曾在泉州、庆元、上海、澉浦四市设市舶司。1293年又增设温州、杭州、广东三处市舶司。
元政府还制定了 市舶法22条 。元代市舶法规定:出海贸易的船只、人员、货物、贸易目的地,均需经当地市舶司审核批准,发给公凭、公验。开船时,由市 舶司官员检视船货内有无违禁物品。船舶出海,原则上只允许前往申请的目的地国家和地区做贸易。若确 因风水打往别国 ,则按照 舶到别国货物 例抽分(征 税)。出海贸易的船只,须于规定的时间返回,并到原来申请凭验的市舶司接受抽分。抽分的比率是,粗货l:15,细货1:10,另纳舶税1:30。外国船只 和中国船只输入的外国货物,依例抽分后,由市舶司差人发卖。
为了能直接从海外贸易中获得更大的利益,元政府于1284年始,实行了一 种官本商办的外贸活动,即由政府提供船舶、资本,商人提供人力,所得利益,政府得7成,商人得3成。海外贸易中,中国输出的商品基本上是纺织品、陶瓷器、 金银铁器、杂货类日用品和水银、硫磺等矿产品,以及名贵中药材等。输入的多是香料、珠宝等奢侈品。
当时和中国有海上贸易关系的国家和地区,据记载,菲律宾以南以西的沿海国家和地区就达97个,最远处到达非洲今坦桑尼亚的桑给巴尔岛。当时,东南亚海上的贸易主要掌握在中国商人的手里。当时要想从印度经海路到达中国的话,就只能乘坐中国的船只。
2.王实甫与《西厢记》
王实甫也是元代著名的杂剧家,他是元代易州人,曾在元朝做官,后辞官不做,赋闲在家。王实甫的《西厢记》是元代戏曲中的另一部重要作品。《西厢记》是王 实甫把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改写为戏曲后的作品。故事情节虽基本相同,但剔除了一些不合理的情节,题材更集中,主题更鲜明,艺术上也有所提高。
《西厢记》情节并不复杂。男主人公张生是一个有才华的青年,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在普救寺邂逅了已故相国的千金崔莺莺。两人一见倾心,但迫于封建社会男女 之大防,以及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伦理观念,两人只能含情脉脉,不敢亲近。好在有个红娘在中间穿针引线巧布局,使两人各吐心事,真正相爱了。但相国夫人嫌 贫爱富,不愿意答应这门婚事。也是歪打正着,正巧恶霸孙飞虎率兵包围了普救寺,而张生的义兄正好在附近带兵驻守,情急下相国夫人答应了张生的婚事。于是张 生搬来救兵解了普救寺之围。不想老夫人翻脸不认账,好在红娘伶牙俐齿,后来张生高中状元,最终有情人终成眷属。
王实甫的《西厢记》是 我国古典戏剧的现实主义杰作,为明清以来的戏剧创作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在艺术上王实甫在《西厢记》中根据人物的性格特征,展开了错综复杂的矛盾冲突,完成 了对莺莺、张生、红娘等艺术形象的塑造。故事里的人物虽不多,但揭示得比较深刻,能将人物的性格和情节开展巧妙地结合到一起,成功地表现了事件曲折复杂的 过程。
《西厢记》从元明以来一直是最受群众欢迎、流传最广的曲目,原因就在于《西厢记》是在歌颂爱,歌颂青年男女对爱情的渴望与执著,是中国数百年来封建礼教束缚下的青年男女追求爱情幸福的赞歌。
3.马致远与《汉宫秋》
马致远,号东篱,和关汉卿一样也是大都人。他的一生经历了世祖、成宗、武宗、仁宗、英宗五代君主。马致远的先辈是随金室南迁的文士,蒙古灭金后,北方政 局逐渐稳定,他们又迁回到了大都地区。因此马致远做过官,青年时代曾经追求功名,他自己说 九重天,二十年,龙楼凤阁都曾见 。到晚年,马致远隐居江南, 具体情况不被人知。
马致远一生写出的剧本较多,杂剧有十五种,现存七种。它们是:《半夜雷轰荐福碑》、《江州司马青衫泪》、《吕洞宾 三醉岳阳楼》、《孤雁汉宫秋》、《开坛阐教黄粱梦》、《太华山陈抟高卧》、《马丹阳三度任风子》。其中以《孤雁汉宫秋》,即《汉宫秋》在艺术上成就较高, 最为出名。
《汉宫秋》是以昭君出塞的故事为历史模本写成的杂剧。《汉书 匈奴传》和《后汉书 南匈奴传》中记载了汉元帝时,匈奴呼韩 邪单于来汉朝请求和亲,昭君自愿出塞的事。马致远把故事改到了汉朝国势衰弱的汉元帝时,并对史实进行了很多改动。在马致远笔下,画师毛延寿因求贿不成,故 意丑化王昭君的画像,后来被元帝发现,就叛国勾引匈奴兵入侵。这时满朝文武束手无策,王昭君被迫出塞和亲,走到汉匈边境黑龙江时,投江自杀。马致远在暗 示,一个专权纳贿的权奸,一旦罪恶败露,就有可能叛国投敌;而一个真正热爱祖国的志士,在面临国家民族的危难时,应挺身而出,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以捍卫 国家民族的利益。
《汉宫秋》是一部有着很强的民族意识和爱国精神的作品。作品反映了在元灭金、灭宋的历史转折时期,元朝内部的诸多矛盾,渗入了作者对民族矛盾中许多人家破人亡的感慨。尽管作品有一定的历史和阶级局限,但不失为一部感人的杰作。
4.白朴与《墙上马头》
白仁甫生于1226年,出生在今河南开封。原名恒,字行,后改名朴,字太素,号兰谷,因此人们常称他为白朴。白朴祖籍是今天的山西河曲。白朴出身书香门 第,伯父白责是金章宗泰和三年进士,精于禅学道书、岐黄之说,是当时有名的诗人。父亲白华,字文举,金宣宗贞祐三年进士,官至枢密院判官。白朴出生时,金 王朝正走向灭亡,当时文化兴盛,政治上却腐败无能,终于在1234年被蒙古人灭亡。
正因如此,白朴的童年十分坎坷,漂泊不定。白朴幼 年时饱经兵乱,因诗人元好问与白家交往很深,所以这一时期白朴得到了元好问的很多帮助。1233年白华先在邓州降宋,后又在1235年10月降蒙。不到 10岁的白朴也跟着父亲辗转漂泊。白华降蒙后依附于真定地区的蒙古万户史天泽。真定地区早在1240年就步入了恢复发展时期。史氏家族注意延揽文士、振兴 文教,所以真定地区文士荟萃,杂剧创作活动也出现了兴盛局面。白朴正是在这种环境中熏陶长大的。
白朴的作品很多,现存有词一百零五 首,词集名《天籁集》。散曲有小令三十三支,套曲四组,杂剧十五种。白朴的杂剧作品中有很多名作,如《唐明皇秋夜梧桐雨》、《唐明皇游月宫》、《苏小小月 夜钱塘梦》以及《鸳鸯简 墙头马上》等。现今保留下来的只有《唐明皇秋夜梧桐雨》、《鸳鸯简 墙头马上》和《韩翠蕨御水流红叶》的残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