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中华历史知识从这里搜一搜
当前位置:历史网 > 历史知识

历史知识

古代大臣上朝的时候手中为什么会举着一块板子?这块板子有什么用?

2022-05-19

在影视剧中经常能看到一些大臣商朝的时候手中拿着一块板子举在胸前,这块板子有什么用呢?在当时这块板子又叫做什么?

首先我们要先讲一下什么是朝会,在古代君见臣为朝,臣见君为会,朝会也就由此而诞生了,朝会有两种,一种是大朝,为了庆贺的,在每年的冬至,元旦和重大的节庆之日(皇帝生日)举行,另外一类是日常的朝会,这个是探讨朝政,处理政务事宜的,一般都是在早上,偶尔也有午朝,朝会制度从商朝开始就已经施行了。

参加朝会的大臣们有这么两个任务,一个是要向皇帝禀报朝廷内外的各项事宜,另外一个就是向下落实皇帝的各项指示,通常情况下,一次朝会都会持此三个多小时,从时间上我们也可以看出来,每一次朝会上要讨论的事情会非常多,甚至在一些事情上会很杂乱,原来在学校上课就明白,除了少数学霸,大多数的学生上完课,如果不记笔记,那么很快上课的内容就会尽数遗忘,不忘也很难记全,所以才需要记录上课的内容。

其实不只是我们如此,在古代参加朝会的大臣们也一样,不一定每个人记性都很好,所以在这个时候,参加朝会就需要提前做好准备,在今天很多电视剧里,我们都会看到,演清朝以前的电视剧,大臣们上朝都会手持一块白色的板子上朝,这块板子被称为“笏 ”(hù),这块笏一般是用白玉或是象牙制成,最初也有用竹板制成的,这个东西的作用就是为了方便大臣们记录下需要禀报的事情,或者是记录下皇帝下达的政令以防遗忘的。

据《礼记.玉藻》记载“笏长2尺6寸,中宽3寸”,笏在商周时期就已经出现,当时称之为“圭”,据记载天子的笏用玉制成,诸侯的笏用象牙制成,大夫的笏用鱼须文竹制成,士的笏用竹子制成,为官阶地位的象征。

从唐朝开始就对官员们的笏板有了一定的区分,比如五品官员就是一个界限,五品以下的官员只能使用竹木做成的笏板,五品以上的官员使用的是象牙做成的笏板。

所以我们从电视剧中也可以发现不少官员拿的笏板是有所不同的,越靠前的官员笏板的等级就越高。

秦汉之后,天子就不用笏了,而作为臣子上殿面君的工具,以示对天子的尊重,唐高祖武德四年以后,规定五品以上的官员执象牙笏,六品以下的官员执竹木制成的笏,而到了明朝则规定五品以上的官员执象牙笏,五品以下的官员就不用执笏了。

古时候文武大臣朝见天子时,双手执笏,放在脸前,挡住自己的脸,表示自己谦逊卑微。

笏的功能随着年代的演变也有所不同,起先是大臣们手拿朝笏记录天子的命令或旨意,或者是将要面对天子上奏的话记在笏板上,以免到时候忘记了。

后来到了唐宋时期就不用记录了,仅仅作为面见天子的装饰品而已。

到了清朝,就放弃不用了,清朝的习俗不同,满清是个马背民族,他们的传统服饰里有种马蹄袖服饰,,见到皇帝动不动就得打马蹄袖下跪,“啪啪”两声,干脆利落的趴在地上,听候皇帝的指令,汉人是手执笏板弓腰作揖,而满人就喜欢下跪。

这种笏板不仅中国古代各朝代广泛使用,由于使用效果相当好,这种面君的笏板也传到了日本、朝鲜半岛、琉球、越南等东亚地区,在当地得到了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