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中华历史知识从这里搜一搜
当前位置:历史网 > 历史知识

历史知识

虽由人作,宛自天开——古建园林漫谈

2022-05-19

5月18日晚18:30,正值世界博物馆日,博雅学社有幸邀请到复旦大学副校长、复旦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前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主任、校教务处处长蔡达峰教授在3108教室为同学们带来518国际博物馆日系列讲座“虽由人作,宛自天开——古建园林漫谈”,吸引了大批同学的同时,许多校外人士亦慕名而来。在讲座中,蔡达峰教授不仅对古代建筑形制设计与用途进行了详细的剖析,也强调了中国传统建筑所承载的丰富的传统文化。首先,蔡教授介绍了中国古建筑的功能、材料、结构,和造形。并指出物的本质属性是形和质的统一。人工物的形具有丰富的信息,体现出需要与技术的统一,以及个性与制度的统一。接着,蔡达峰教授不无幽默地以从古至今如厕的空间变化为例,从贴近生活的角度阐释了厕所这类空间的产生是出于物质和精神的需要,而其建筑形式的演化,无论需求或技术,都很有文化的意味。同时,这种建筑又是城市生活的重要保障。它们既是人用的、人工的固定空间,又是文化的产物、文明的标志。随后,蔡教授又就古往今来人们居住空间的演变进行了展开。建筑是文化的产物及标志,也是文化高度发达的结晶,是相当文明的表现。新石器时代是人类建筑最早的起源时期。仰韶遗址的建筑起初结构简单,进入父系社会后出现了家庭式的建筑物,从中可看出家庭结构和家庭生活方式。因为建筑的形取决于功能,通过空间的形状来处理不同房间的不同功能,从而增加舒适度。 蔡教授重点强调了民居中的院落式型制是贯穿中国历史的建筑型制。中心轴线、左右对称、南北进深、前堂后室、四周封闭,无一不是中国古代封建礼制的产物。宫殿则是院落住宅的集中体现,前朝后寝有如前堂后室,将行政与生活归在一起,成为规模巨大的院落住宅群。不论宫殿、城市,或是单独的房屋,都有一个共同点:明显受到礼制的约束,强烈的空间秩序限制了人的行为。因此中国式建筑完整的体现了中国特征,是研究中国民俗不可割裂的一部分。然而传统院落逐渐变迁为里弄住宅,最后渐渐被西式的花园公寓取代,不可谓不令人惋惜。之后,蔡达峰教授阐述了中国古代宫殿型制,对台基、屋顶、整体结构,以及装饰彩画。最后,蔡教授漫谈回到这次讲座的主题:古建园林。园林在封闭院落中营造自然化景观,“虽由人作,宛自天开”。因此在空间布局上,脉络气势、聚疏动静、隔漏借引,都非常讲究。叠石理水、园林建筑、廊桥厅阁、榭舫戏院,乃至绿化文字,都需达到一种境界:师法自然,情景交融;随宜得体,心归自然。“梵音到耳,鹤声枕上;清气觉来几席,凡尘顿远襟怀”。 讲座内容结束后便是问答环节,同学们都踊跃地向蔡教授请教古建园林的相关问题,蔡教授一一细心解答。讲座在掌声中圆满结束,博雅学社也为蔡达峰教授献上一份精心准备的礼物。而听众们尚且意犹未尽,围拢上前与蔡教授交流。本次讲座带给我们的不仅是古建园林有关的知识与文化,更是对古建筑、及其包含的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留问题,让大家受益匪浅、思绪良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