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中华历史知识从这里搜一搜
当前位置:历史网 > 历史知识

历史知识

历史上溜须拍马宰相丁谓,曾替上司擦胡须,被斥责后疯狂报复!

2022-05-19

中国历史上有许多的宰相,但是谈论到溜须拍马,那么宋朝宰相丁谓肯定是榜上有名,但在他未当上宰相前,曾替上司擦胡须,却被斥责,之后疯狂报复,这是怎么回事呢?

溜须拍马:比喻讨好奉承,形容对他人阿谀逢迎,对他人不切实际甚至虚妄地夸大、“赞扬”,以博取对方好感。这个成语由意思相同的两个词所构成——“溜须”与“拍马”。

溜须的由来:宋真宗时,丁渭为副宰相,当时的宰相是寇准。有一次,二人在一次吃饭时,寇准的胡须上沾了一些饭粒,丁渭赶忙卑恭的凑上前去,伸出手轻轻的为寇准溜胡须,还肉麻的大赞寇准的胡须多么漂亮,寇准大笑道:“怎么?难道世间还有替人溜须的宰相吗?”自此,丁渭成了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溜须宰相。“溜须”一词就有了献媚新意。

拍马的由来:拍马原来是北方少数民族的一种礼节。他们在路上相遇时,便下马闲谈,互相拍拍马的屁股,说一句“马养的真壮实啊”仅此而已。类似朋友见面拍下肩膀,握手寒暄。后来演变成“拍马”说奉承恭维话。显赫们骑在马上,奴才替主子拍马,尽显出服侍周到的献媚本色,与“溜须”有异曲同工之效,这才合成了“溜须拍马”。

丁谓(公元966——公元1037),字谓之,后更字公言,苏州长洲(今江苏苏州)人,祖籍河北。北宋宰相,先后任参知政事(副相)、枢密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正相),封晋国公。前后共在相位七年。

丁渭,这个人比较复杂,我觉得算得上是个功利主义的实用派,德不配能,过大于功。首先他天资聪颖、才高八斗,很有能力,也通过自己的能力为国家和百姓做个一些有利的事情,但是又为了功名利禄,做了不少不择着手段的事,且气量狭小,勾结宦,排除异己,从而成为了历史上的一个奸臣。

丁谓最出名的事迹,就是他和寇准的事。一开始,丁谓和寇准是朋友,互相都非常信任对方,但是最后这对好朋友成为了老死不相往来的仇人。

寇准比丁谓先当上宰相,有一天寇准在家里和另一位名为李沆的宰相议事,不巧的是,丁谓刚好也有事情来找寇准,他拜见了两人以后,和他们聊了会儿天就离开了。李沆盯着丁谓离开的背影,用十分认真严肃的表情对寇准说:“你一定要记住,像丁谓这样的人,千万不可以让他得势,否则必成大患。”

谁知道,寇准听了李沆的话不以为然,他说:“丁谓不是这样的人,我了解他。”李沆听了连连摇头叹气。

后来,丁谓不断立下大功,他兵不血刃就安抚了西南边疆少数民族的叛乱,还奏请为民减赋,就连大文学家欧阳修都对他的文采赞不绝口,丁谓的官职也升到了副宰相的位置。对此,寇准都是感到高兴的,可是随后的一次意外,导致两个人决裂了。

这不,有一次中书省举行宴会,寇准和丁谓都参加了。吃饭的时候,寇准不小心洒了点汤汁在自己的胡须上,丁谓就坐在寇准的旁边,见此情景,他赶紧上前替寇准抚去汤汁。按理说,这件事就算放在今天也没什么出格的,更何况他俩既是同事又是好朋友,替朋友擦个嘴巴没啥吧?

可是,怪就怪在寇准身上,寇准见丁谓对他做这种事,当即就冷着脸说了一句:“你一个副宰相,居然给上司溜须,这像什么话?”当时的场面一度尴尬到了极点,寇准让丁谓下不来台,当着众多同僚的面斥责了他,这就是他们之间决裂的开始。

这件事之后,丁谓耿耿于怀,他恨上了寇准,并且在私底下寻找寇准的“小辫子”。

丁谓这样聪明又了解寇准,想找寇准的麻烦,那还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吗?他找了一个缘由上奏,一下子就把寇准贬出了京城,一直到雷州半岛去了。丁谓投靠了宋真宗的皇后刘氏,寇准又被他赶走了,他成为了朝中的掌权人。

不久以后,丁谓也因为犯法被贬,他贬得比寇准更远,到海南去了。这不是最惨的,最惨的是,他的名字还入了《佞臣传》,人家是流芳千古,他则是遗臭万年。在丁谓被贬到崖州时,他路过寇准所在的雷州,想起了寇准,便要求和寇准见一面,最后被寇准拒绝了。从那以后,丁谓和寇准再无交集,他们彻底决裂了。

可以说从朋友到敌人,两人都有一定的过错,因为一件溜须的事情,却引起了如此的结局,真可谓让人唏嘘不已啊!这也说明了这个世界上最懂你的人,不是朋友就是敌人,寇准和丁谓不正是这样么,对此你有何不同的见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