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中华历史知识从这里搜一搜
当前位置:历史网 > 历史知识

历史知识

藏历四月:乜纳扎仓的“强巴林廓”

2022-05-19

在乜纳塔下的仪式结束后开始转林廓。

时序转眼已近“小满”。冬麦茁壮,柳叶低垂。在家乡弥望的夏日风景中行,像是走在一幅静谧的画境里。在画镜之外,造物主的面容隐藏在绿意的田野、明净的天宇、葳蕤的枝头、葱郁的田间与山光物态流盼的昏黄时分。

春色撩人的季节,我回乡采访乜纳扎仓“强巴林廓”。强巴林廓根据文献记载起源于火马年(公元1787)。强巴林廓的文化背景是一年一度的藏历四月十五日的释迦牟尼佛降生、成道、圆寂的“萨嘎”(氐宿月)日。因此藏历四月十五日,在藏区是一个悠久的节庆日,藏传佛教不分门户均在萨嘎月期间依身、语、意广行善业。萨嘎达瓦节这天,拉萨的老百姓成群结队,围绕大昭寺、布达拉宫的外墙转经,这一天,整个拉萨都充斥了焚烧香料的烟气,外圈、内圈、里圈三条主要的林廓路(转经路)上都是或快或慢或健步或长叩的虔诚信徒。萨嘎达瓦节这天,安多藏区有些地方则要闭斋默念六字真言。萨嘎达瓦节与神变月、六月转法轮节(莲师圣诞)、藏历九月天降月合称藏传佛教四大节日。当然,青海的萨嘎达瓦节的文化活动就是乜纳扎仓的强巴林廓——向人们展示强巴佛塑像,以示迎请未来佛的心愿。这个文化传统迄今持续了200多年。强巴林廓的全部活动在庙宇内外、转经路上完成。展示方式是在木雕大象车上载一神龛,神龛中是一尊强巴佛立像。需要说明的是承载强巴佛的双轱辘大车是人工抬举前行的,其重量少说有半吨。男人们理所当然地承担了这个工作。当神殿大门上方鼓楼的大鼓急促地响过,袅袅桑烟升腾。人们抬举着这辆大车从神殿出来。信众们列队前方,双手合掌口诵六字真言恭迎。人们簇拥着尽力靠近大车——寄托祈福和禳解的意愿。以大象为前导的双轱辘大车承载未来佛徐徐移动,大象背脊上搭满了人们敬献的哈达,甚至连高昂的象鼻上也飘扬着一条哈达。作为藏传佛教文化源头的南亚属于热带气候,栖息在热带密林中的大象是常见的交通运输工具,所以在青藏高原的文化场景中出现大象也正是文明溯源的器物反证。

信众们列队前方,双手合掌口诵六字真言恭迎强巴佛像。

位于黄河岸边的乜纳扎仓是塔尔寺的密宗学院,庙宇中耸立的乜纳白塔也称赤嘎白塔,具有上千年的历史,也是贵德一处胜景。在接近30度的炎热、干旱天气中,大约有百来十个藏汉群众参加了强巴林廓。来自贵南塔学寺年迈高僧洛桑丹巴于正午的强光中在乜纳白塔下主持象征迎请、展示强巴佛之前的仪轨:诵经、献浴、献供。僧人群众分享了诵经后具有特别功力的神水:喝一点,再涂抹在头上。30多分钟后仪轨结束,林廓的队伍开始步出山门,在转经道上右旋,继续强巴林廓的活动。

铙钹大镲海螺的音响中长号声呜咽似的一停一顿,似是大象沉雷般的吼叫,人们缓慢地跟随在华盖和胜幢的后面,妇女们颂唱六字真言,林廓路上回荡着悠扬的和声。两支长号在神殿屋顶发出强音。在微尘和芳草气息弥漫的乜纳扎仓高墙外围,强巴林廓的历史也像这支步履沉沉的队伍,在家乡的逝水之侧断断续续走了200个年头。

火供灶。

林廓路上。

人们簇拥着尽力靠近大车——寄托祈福和禳解的意愿。

记载有火供仪轨的经卷。

准备火供。

乜纳扎仓正在举行火供仪式。

烈日下的诵经。

做火供仪式时的诵经

献曼扎。

右旋转林廓。

下午16时许开始“藏历四月普明大日如来本尊修供(火供)”,俗称火供。这时候日头凌厉依旧。在乜纳神殿的屋檐下的荫凉里,僧人们铺就座垫,摆好几案、大鼓和金刚铃,准备好火供仪轨的材料:火供灶、司祭的宝座、火供器械、曼扎和一部经典《大日如来佛修供法》以及火供的12种物质:沙柳枝、化开的酥油、芝麻、茅草、米、酪、吉祥草、白芥子、铃铛麦、青稞、豆子、麦子。查大部头的《东嘎藏学大辞典》对火供的解释是:“给友好的神祇布施,烧毁加害与人的魔鬼。因为火供灶里有火神和本尊神,所以火供中化开的酥油和谷物是作为供品的”。司祭在集体的经文诵读声中,用火供器械一点一点往火供灶里倾倒那些物质:奉献与禳解为主题的含意在烈焰中升华。整个过程沉郁、缓慢、持之有度。屋檐下的僧人们在鼓号的乐声中一边诵读《大日如来祈愿》:“请加持褔德双修的手足与口舌,让重复的祈愿诵读和法相手印——身、语二者具备神力……”,一边做出各种手印,梵语的神咒吐纳掷地有声。信众在下方虔诚地叩头。火供持续有1个多小时。在一片鼓乐号声梵音连绵的祈愿中,贵德地方的强巴林廓节落下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