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中华历史知识从这里搜一搜
当前位置:历史网 > 历史知识

历史知识

他的父亲是抗日老兵 讲述抗日往事 子弹稀少用玉米秆迷惑日军

2022-05-19

独立自由勋章雕塑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设立独立自由勋章雕塑,就是要让人们永远铭记那些为了中华民族的独立和自由而英勇献身的先烈和无数为了中华民族的独立和自由做出贡献的先辈,就是要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国人民为了追求和平正义、捍卫民族独立自由不畏强暴、不怕牺牲的斗争精神,就是要牢记历史、珍爱和平,勿忘国耻、圆梦中华。共有20多人参与设计生产。

7月7日,独立自由勋章雕塑在北京落成,在电视机前目睹独立自由勋章雕塑揭幕,家住渝中区解放西路的重庆日报退休职工郜虹激动不已,因为在她的家中,珍藏着一枚独立自由奖章,虽不同于独立自由勋章,但也极具历史意义。郜虹的父亲郜凤桐参加过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并于1955年获颁三级独立自由奖章。

“父亲非常珍爱这枚奖章,总是用绸布包好,放在小盒子里。”如今,尽管父亲已经过世,但郜虹依然细心珍藏着奖章,“看到它,似乎又看到了父亲,看到了抗日烽火里那些前仆后继的中华儿女……”

“父亲1938年在河南沁阳加入八路军。”在郜虹的印象里,父亲有着军人特有的刚强意志,也有着军人特有的沉默寡言,“他从不给我们说自己浴血杀敌的故事,在他看来,那都是很平常的事。”

但父亲有一件事,却让郜虹记忆犹新。

那是1969年,郜虹和哥哥同时参军入伍。就在入伍前夜,父亲将所有子女都叫到跟前,第一次说起了抗战往事。

“不是说战斗的情况,也不是说他自己杀了多少鬼子。”郜虹记得,父亲告诉所有子女,特别是即将参军的郜虹和哥哥,当时,父亲所在的八路军都是放下锄头拿枪的农民,根本没有经过训练,而且缺少武器装备,往往是七八个人一条枪,子弹也极少,经常是将高粱秆塞在子弹袋里迷惑敌人。而他们要面对的,则是训练有素、武器装备精良,并且极为残忍的日军。

八路军那个时候有多穷?不止一个老八路军跟小编说过,他们上战场的时候,把高粱秆、玉米秆折成一节一节,塞进子弹带里,用来迷惑敌人,敌人一看,这群八路军子弹大大的,就丧失了斗志,不敢和八路军打了。其实,那个时候土八路军平均每人发到手上的就只有几发子弹,而且还要“每一颗子弹消灭一个敌人”。

由于缺少子弹,所以八路军经常是打一枪换一个地方。为此,八路军有自己的“三不打”原则:即瞄不准不打,鬼子离远了不打,看不清目标不打。所以,日军也称这是“三枪八路”。意思是八路军打完三枪后基本上枪声就停止了,因为没有子弹了。

《华北治安史》中,记载了人多枪少导致的英雄壮举。在这被名以“C号作战计划”中,冈村宁次调集了最精锐的部队和空中支援,组织了从暗杀到围剿的周密计划,企图一举歼灭八路军首脑机关和数千人的后勤机关、学校、医院、剧团。“有枪的留下,没枪的跳崖!”被逼到绝境,他们有儒雅的学者也有稚嫩的少女,他们是身怀六甲的母亲也是敦厚平实的工人,他们选择尊严的时候也选择了死亡,而且从容不迫。

不仅积贫积弱的中国,连苏联也在二战中面临缺少枪支的困境。看过《兵临城下》的人都应该记得,当时苏军的装备也并不比中国军队的好多少,甚至两三个士兵共用一支枪,其中有一段就是苏军在冲锋时,每个拿枪的士兵背后都紧跟着一个手无寸铁的兵,前面的倒下了,后面的捡起枪继续冲锋。

据战后统计,八路军和新四军,每毙伤一名日军,仅需13发子弹,而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的特等狙击手,每30发子弹消灭一个敌人。至于财大气粗的二战美军,则要1000发子弹才能消灭一个敌人。

“父亲告诉我们,尽管敌我力量悬殊,但英勇的中华儿女用自己的不屈捍卫着国家和民族的尊严,用百折不挠、同仇敌忾的决心,一致对外,终将侵略者从我们的土地上赶出去。”郜虹说,父亲是想通过讲述这样的故事,告诉子女:在艰苦的条件下,我们用自己的决心和意志,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在今天,更要发扬这种艰苦奋斗、百折不挠的精神,只有这样,才能无愧于党和人民。

郜虹援引父亲的话说,“这是中华民族生死存亡之际,全民族的抗战。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全体中华儿女冒着敌人的炮火共赴国难,无论是正面战场,还是敌后战场,凡浴血奋战、视死如归,同仇敌忾,抗击日本侵略的中华儿女,就是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