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打不可的一战:巴尔干是火药桶
导读:发生于1914-1918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空前的浩劫,其破坏力也是空前的。这场史无前例的浩劫不仅给交战方造成难以计数的人员伤亡、物力财力损失,也给战争波及地区的民众造成巨大的心理伤害。导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是有一点不容忽视。
一、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必然性
迄今为止,国内外学术界关于一战起源研究的着述浩如烟海,对于进一步研究这个问题提供了便利条件。19世纪末20世纪初,由于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欧洲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向帝国主义过渡时呈现出不同的特征。第二次工业革命在欧洲的开展刺激了各个大国对工业原料和商品销售市场的需求,欧洲主要大国为了争夺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掀起了瓜分世界的浪潮,而且结成两大同盟集团。同盟国集团与协约国集团的对峙加剧了欧洲列强之间的矛盾,最终导致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网络配图
一场战争产生离不开三方面条件:首先,得有战争的主体。就第一次世界大战而言,交战方是指同盟国集团和协约国集团。其次,得有冲突的利益。第三,得有利益冲突的空间,即某个地区。
欧洲的巴尔干地区是列强冲突的多发地区,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巴尔干地区发生过多次战争,如俄土耳战争、意土战争、两次巴尔干战争。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衰落以及各大国对巴尔干地区的觊觎和争夺加剧了各种矛盾,“东方问题”更成问题,最终点燃了一战的导火线---萨拉热窝事件爆发,第一次世界大战吹响了号角。
二、从内外两个层面分析巴尔干地区成为欧洲“火药桶”的成因
巴尔干地区成为欧洲“火药桶”并非出于偶然,而是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内部原因。巴尔干半岛位于亚洲、欧洲和非洲三大洲的交界地带,周围有地中海、爱琴海和黑海,是沟通亚、欧、非三大洲的交通要冲,战略位置十分重要,历来是兵家的必争之地。俄国、奥匈和奥斯曼土耳其曾处心积虑地想控制该地区,也发动过侵略战争。“这里山多林密,地势险要。巴尔干及地中海地区有丰富的煤、铁、石油、棉花等资源,是帝国主义竞相争夺的战略物资。”由此可见,巴尔干地区险要的地势、丰富的资源和战略位置的特殊性是其吸引大国眼球、引发列强介入该地区事物的自然因素。
[page]另外,从民族构成来看,巴尔干地区民族众多,这里居住着土耳其人、匈牙利人、奥地利人、塞尔维亚人、希腊人、马其顿人、波兰人、捷克人、罗马尼亚人等等,各个族群宗教信仰各异。不同的民族文化、宗教信仰和生活习惯导致巴尔干地区各民族之间摩擦不断。
该地区的战争导致了领土边界的变更,这是诱发各族冲突的重要因素之一。以1913年的第二次巴尔干战争为例,巴尔干国家在反对土耳其统治的第一次巴尔干战争中取得胜利,但是由于领土分配不均,塞尔维亚、希腊、和门的内哥罗等国联合起来发动了针对保加利亚的战争,第二次巴尔干战争是巴尔干各民族之间为争夺领土而进行的战争,以保加利亚战败而告终。统治民族和被统治民族的矛盾愈演愈烈,为后来发生萨拉热窝事件埋下隐患。
网络配图
外部因素。巴尔干地区汇集着多方面的矛盾,其中,帝国主义国家与巴尔干各民族之间的矛盾以及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主导该地区局势的是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
长期以来,巴尔干各族受土耳其的统治和奴役,特别是由于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干涉,成了各种矛盾的集合点……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
帝国主义国家中,俄国、奥匈帝国在巴尔干半岛进行积极地扩张。在巴尔干问题上,俄奥两国是一对冤家。俄国作为一个陆国、一个热衷于对外扩张的国家,一直梦想着拥有出海口,企图控制博斯普鲁斯海峡和达达尼尔海峡。为了达到这一目的,俄国以维护塞尔维亚的民族利益为由,于1877年4月发动了对土耳其的战争,俄国战胜,双方签署《圣斯特法诺条约》,俄国获得了大量的割地赔款,英国、奥匈帝国等国感到非常不满。围绕《圣斯特法诺条约》和俄国的既得利益,1878年柏林会议召开。此次会议剥夺了俄国在巴尔干新获得的大部分利益,使“英、俄、奥三国的势力在近东形成了一种新的平衡和均势。”
俄国在巴尔干地区的扩张野心和实际行动引起英国的担忧和奥匈帝国的反感。英国担心一旦俄国控制黑海海峡,俄国势力很可能南下,威胁到英国在远东的殖民地和势力范围。奥匈企图趁奥斯曼帝国的衰落加紧在该地区扩张领土,俄国与英国、奥匈帝国在巴尔干问题上的战略意图和利益相抵触。因此,俄国在这个地区扩张遭遇到英、奥两国的阻挠和牵制。
俄国、英国、奥匈帝国、法国、德国是主宰巴尔干局势的主要外在因素。“东方问题的演变,以英俄的斗争为主线,以英、奥、法的'分享'原则与俄国的'独占'原则相对抗为焦点,以列强争夺巴尔干霸权和控制黑海海峡及君士坦丁堡为核心,以列强之间的矛盾斗争,特别是英俄的冲突争夺及列强对奥斯曼土耳其的侵略掠夺和巴尔干人民反抗奥斯曼帝国统治的民族解放运动等内容,构成了19世纪欧洲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page]三、萨拉热窝事件---各种矛盾激化的产物
塞尔维亚建立一个大塞尔维亚国家的愿望引起奥匈帝国统治者
的不满和忧虑。为了镇压塞尔维亚人的反抗、警告其他巴尔干民族不要步塞尔维亚人的后尘,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选择在1914年6月28日,即塞尔维亚人的国耻日这一天(1389年奥斯曼土耳其征服塞尔维亚)对波斯尼亚进行军事演习。这次军事演习的目的是向塞尔维亚施加压力和示威。
网络配图
奥匈帝国的挑衅激起塞尔维亚民族主义者的强烈愤慨,斐迪南大公在途经萨拉热窝时遭到暗杀。萨拉热窝事件如同多米诺骨牌,引起了同盟国和协约国各国的连锁反应。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就萨拉热窝事件提出了苛刻的条件,以塞尔维亚没有接受最后通牒条件为借口,在德国的支持下对塞尔维亚宣战,俄、法、德、英、等国随后进行表态:“7月29日沙俄进行军事总动员,31日宣布处于战争状态。8月1日法国进行战争动员。几分钟后,德国进行战争动员,当晚德国对俄宣战。3日对法国宣战。8月4日,英国向德国宣战,第一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四、结论
“萨拉热窝的枪声引燃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烽火,但大战却不仅仅是因为这两声枪响就能打起来的。”实际上,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引起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萨拉热窝事件只是一战的诱发因素之一,是帝国主义国家矛盾加深的产物和表现,不能过分夸大萨拉热窝事件对引发大战的作用。
事实上,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由来已久。“法国向来就是德国的劲敌”,普法战争后两国的矛盾日渐加深。俄国作为富有侵略扩张性的大国和德国右侧的邻国,两国必然产生矛盾。老牌的殖民大国英、法与后起之秀德国在争夺殖民地、划分势力范围、扩充军备等方面产生激烈冲突,欧洲大国结成对立的两大同盟、最终走向战争。
巴尔干地区是欧洲大国进行实力角逐的角斗场。巴尔干地区的各种矛盾的交织、国家间关系的演变是反映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前大国关系发展变化的一面棱镜,也是探究一战起源的很好的切入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