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中华历史知识从这里搜一搜
当前位置:历史网 > 历史知识

历史知识

1.权力之争:皇权旁落,外戚飞黄腾达

2022-05-19
一个柔弱的皇帝,给了外戚集团活跃的时机,从而导致自己皇权的下放以及王朝的灭亡。
  汉元帝时,皇家威权下降,朝中各种势力乘势而起,展开了争权夺利的斗争。任用外戚是西汉政治长期形成的传统,元帝也不例外。外戚是一个直接依附于太后、皇后或皇帝宠妃的裙带集团。其中,以汉代后期的外戚集团最为活跃,一直是人们所关注的焦点。
   汉元帝时期外戚实权者大概有三派人物,并且都是承接时期的权势而来的。一是,汉宣帝母亲王翁须一系,有王接、王商(约宣帝舅父之子),王接于汉元 帝时继史高为大司马,王商汉元帝时为右将军、光禄大夫,汉成帝时继匡衡为丞相;二是,汉宣帝祖母史良娣一系,有史高(史良娣兄史恭之子,汉宣帝表叔),在 宣帝末年拜为大司马车骑将军,领尚书事,受遗诏辅政一直到汉元帝初元五年(前44年);三是,汉元帝的母亲许氏一系,有许延寿(汉宣帝岳父许广汉之弟)、 许嘉(许延寿之子),许延寿在汉宣帝时为大司马,是史高前任,许嘉于汉元帝时继王接为大司马。
  史高、王接和许嘉三位大司马是前后顺接而来的。本来汉宣帝临终前,已给元帝安排好了辅政大臣,第一位是外戚侍中、乐陵侯史高,另两位是太子太傅萧望之和太子少傅周堪,并提升史高为大司马车骑将军,萧望之为前将军、光禄勋,周堪为光禄大夫,三人并领尚书事。
   史高是宣帝祖母史良娣的侄孙。宣帝幼年时养在史家,与史高有亲密关系,为此,宣帝十分信任他,让他掌握朝中大权,地位在其他人之上。萧望之、周堪都是元 帝的师傅,又是当代名儒,深谙政事。萧望之又引进宗室明经达学之士刘更生(楚王刘交的后代,成帝时改名刘向)、侍中金敞共参朝政,辅佐汉元帝,史称“四人 同心,谋议劝道,正义古制多所欲匡正”。
  萧望之周堪等人寄希望于对皇帝的教育,引导元帝努力实现的“王道政治”的理想,以期改造 一个国家或社会,扭转这一时期的社会风气。他们相信只要统治者以身作则,言传身教,为臣民垂范道德人格,就可以实现天下大治。诚然,教育的功能不可低估, 但绝不是万能的,萧望之等人的想法太过于天真了!元帝即位不到一年,萧望之周堪、史高三人一体的辅政班子,就出现了裂痕。
  史高受到排挤,心里失去平衡,与萧望之等人嫌隙日深,便与宦官中书令弘恭、仆射石显相勾结。这就为宦官专权提供了条件,弘、因石二人在汉宣帝时就掌握了朝廷机要。
   公元前43年九月,发生了天降陨石和霜冻等自然灾害,使得全国庄稼欠收,饥民遍地。在这种情况下,当时的御史大夫薛广德、丞相于定国,大司马、车骑将军 史高,都以灾异为由上书皇帝,请求准许告老还乡,汉元帝准奏。之后不久,侍中、卫尉王接被封为大司马、车骑将军。两年之后,即公元前41年七月,左将军许 嘉继王接去世后被封为大司马车骑将军。
  刘向像元帝利用中朝来控制外朝,大司马大将军是中朝的首脑。之前,原本没有中朝和外朝之 分。皇帝一人之下,丞相统帅百官,总管政务。汉武帝时期开始在以丞相为首的“三公六卿”朝臣系统之外,另在皇宫中又设立了一套机构,叫中朝。由侍中、左右 曹、台中大夫、光禄大夫、尚书和大司马、前后左右将军等天子宾客、心腹重臣组成,能出入宫禁,直接为皇上办事,从此形成惯例。实际上大司马的权力远远要高 于丞相,只在皇上一人之下。由此可以看出史高、王接和许嘉三位外戚把持了整个汉元帝时期的大司马职位,当时他们在朝中确实拥有一定的实力,所以,汉元帝时 期的最高权力始终掌握在外戚手中。在封建社会中,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史氏、王氏和许氏的整个家族势力在他们各自的代表人物掌权之后,会在一夜之间遍布全 国。外戚专权加速了西汉王朝的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