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将吴起的故事 吴起传奇的一生
2022-05-19
吴起(?~公元前381),战国时期著名军事家,卫国左氏(今山东曹县北)人,善用兵。初任鲁将,继任魏将,屡建战功,被魏文侯任为西河守。文侯死 后,他遭人陷害,又逃奔楚国,初为宛(今河南南阳)守。不久任令尹,辅佐楚悼王实行变法。“明法审令”,“要在强兵”。“废公族疏远者”,强迫旧贵族到边 远地区开荒。“捐不急之官”,裁减冗员,整顿统治机构。他的变法促进了楚国的富强。曾北胜魏国,南收杨越,取得苍梧(今广西西北角)。楚悼王死后,吴起被 旧贵族杀害,变法失败。《汉书・艺文志》着录《吴起》四十八篇,早佚。今存《吴子》六篇,多后人假托。> > 含怨杀人,母死不丧> > 在西周初年,卫国也曾经强过一段时间,它地跨今冀豫鲁交界处一望无际的大平原。但春秋以降国规则每况愈下,到战国前期,已经沦为三流的小国,在齐、楚、 赵、魏等大国的夹缝中苟延残喘。吴起的家庭出身史无记载,不过,从“其少时,家累千金,游仕不遂”的情况看,他家极有可能是因经营工商业致富的平民,这也 就说明,吴起出生在一个很富有的家庭。> > 吴起从小聪颖好学,深受家人的喜爱,父母视其为掌上明珠。在吴起童年时,他的父亲就去逝了,他就在母亲的教抚下习文练武。吴母是一位出身于书香门第的开明、豁达的贵族夫人,对吴起的成长有较为深刻的影响。> > 青年时代的吴起就有远大的抱负,他尤为喜好军事,天天弄枪使棒,常常梦想着自己有一天能统率千军万马,驰骋疆场,杀敌立功。为了实现自己的远大志向,他 不惜花费千金,破家游历,奔走列国,希望得到诸侯的重用,以便施展其才能,做一番事业。然而,他却处处碰壁,弄得家道破落。这时,家乡的一些游手好闲的人 都嘲笑他是没有本事的人。他可没有韩信的好脾气,一怒之下杀了三十几个嘲笑过他的人,准备逃出卫国。在与母亲诀别时,他咬下自己手臂上一大块肉发誓说:我 吴起不做卿相之类的大官,决不再回到卫国。> > 于是,他逃到曾子门下学习儒术。此时,鲁国“三桓”的势力已大大的削弱,公仪休、孔仅等儒 者主政,鲁国作为一个三流的小国艰难地维持着。吴起入鲁一年有余,他母亲去世的消息传来,他的老师曾子以为他会赶回家奔丧,谁知第二天吴起若无其事照常来 上课,曾子惊讶地询问吴起,吴起满不在乎的回答:“母亲既然已经死去,赶回去也无济于事,还不如继续追求学问。”照例说,母亲去逝了,作为儿子的吴起要回 去守孝才对。古代最重视的就是孝道,但吴起深感一事无成,愧对自己的承诺,最终没有回家奔丧。可见此人,是条汉子,敢说敢为!虽说吴起这种精神可嘉,可他 的老师曾子是个大儒,一看自己的学生这么没有孝心,真是有失自己的面子,就把吴起赶出去了。吴起被曾子赶走后,来到了鲁国改学兵法。从儒家跳到兵家,一个 主张仁爱,一个要打仗,两者的思想是完全相反的。这也说明了吴起是一个脑子灵活的人,还懂得及时改行。> > 吴起在曾子门下一段时间的学 习,使得他对儒家的仁、义、礼、智、信等内容有了初步的认识,这对他后来的政治实践活动有着一定的影响力。不过,在儒家门下的学习,也使吴起意识到儒家学 说“迂阔而远于事情”的一面,感到这种学说难以适应时势的需要,所以他转而攻读兵书,并最终投身于兵家之中。中华大地上从此少了一名儒者,却多了一位日后 名闻天下,威震四方的名将。> > 杀妻求名,锋芒初露> > 话说吴起离开曾子后,便立志研读兵书,深钻韬略,以他的军事才能奉侍鲁国的君主鲁穆公(姬姓,名显,鲁悼公之孙)。> > 鲁穆公4年,即公元前412年,齐宣公派大将项子牛率兵向鲁国的莒和安阳发动了进攻。在这种敌强我弱的形势下,鲁国君臣内心开始恐慌了。他环顾朝野,全 国很难遴选出一个统兵御敌的将军。因为吴起这时正埋头钻研兵书,并时常发表一些治兵战守的真知灼见,在鲁国有一定影响。在这危急关头,有人向鲁穆公推荐了 吴起,鲁穆公也就只好瞩望于他。不料有人提出吴起的妻子是齐国人,对他提任统帅能否忠心于鲁国提出了异议。此事传到吴起那里,使他思绪起伏,翻江倒海。面 对千载难逢的契机,他毅然做出痛苦的抉择,以妻子的性命为代价换取功名。> > 当他残忍地杀死自己的妻子后,鲁军统帅的桂冠也落到了他的头上。也许很多人都会说吴起真是太没人性了!母亲死了,不回去奔丧不说,为了功名,竟然亲手杀了自己的妻子。凡成大事者,都是要付出一定代价的,吴起所付出的代价似乎有点太大了。> > 此后,吴起治军严于己而宽于人,与士卒同甘共苦,因而军士皆能效死从命。吴起率鲁军到达前线,没有立即同齐军开仗,表示愿与齐军谈判,先向对方“示之以 弱”,以老弱之卒驻守中军,给对方造成一种“弱”、“怯”的假象,用以麻痹齐军将士,骄其志,懈其备,然后出其不意地以精壮之军突然向齐军发起猛攻。齐军 仓促应战,一触即溃,伤亡过半,鲁军大获全胜。就这样,吴起巧妙地指挥鲁军打了一个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漂亮仗,既使鲁国转危为安,也使自己跻身于名将之 林,闻名列国。> > 试问,吴起杀妻只是为了求功名?我们不能否认这一因素的存在,可是,除此之外,他也是为了报效国家。虽然鲁国并非他的 祖国,但在春秋战国那样一个动乱的时代,诸侯幅员此消彼长,很不稳定,而人民的祖国意识也不深,客卿很多,商鞅也是如此。他为了避嫌,杀了妻子,从而解除 了鲁国的灭顶之危。吴起杀妻对他有什么好处,为了娶新的?不是,只有两个原因:报效国家和求功名。作为一个大丈夫,报效国家、求功名难道不应该吗?可他最 终的结果呢?> > 吴起为鲁国立下战功,不仅没有受到表彰,反而受到鲁国旧贵族势力的疑忌和排斥。那时,鲁国朝政黑暗腐败,充塞朝堂。敌人 大军压境时他们噤若寒蝉,谁也不敢统兵御敌,危机一过,他们却像一群出洞的耗子,叽叽喳喳。吴起还未回朝,他们已经用恶毒的诽谤毁掉了糊涂君主鲁穆公对吴 起的信任,说吴起是个残暴无情的人。他小时候,家资十全,他想当官,从事游说活动没有成功,以致家庭破产。乡邻都耻笑他,吴起就杀了三十多个诽谤他的人。 逃出卫国而东去。他和母亲告别时,咬着臂膀发誓说:“不为卿相,不复人卫”。此后他就在曾参门下学习。过了不久,他母亲去世,他竟然没有回家。曾参为此很 鄙视他的为人,和他断绝了关系。吴起这才跑到各国,学习兵法奉事鲁君。鲁君对他有怀疑,他就杀了自己的妻子以争取做将军。鲁国是个小国,一旦有了战胜的名 声,就会引起各国都来图谋鲁国了。而且鲁国和卫是兄弟国家,鲁君用吴起,就是抛弃了卫国。这显然是一派糊涂可笑的歪道理。按照这帮子奸猾小人的逻辑,鲁国 打胜仗反倒成了坏事,那当初何必饥不择食地求救于吴起呢?如果战败就能安全,何不待齐军一到就按兵束甲,与之订立屈辱的城下之盟呢?如果重用吴起就是与兄 弟之国的卫国过不去,那么当初又何必任他为鲁军的统帅呢?可以明显看出,只要此时鲁穆公还具备常人的理智,他就不会被这帮奸佞宵小之徒的胡言乱语所迷惑。> > 然而,事实证明,鲁穆公恰恰是一位失去常人理智的糊涂国君。在他看来,只要鲁国还能苟安于一时,就不必奋起振作;只要危机还没有降临到头上,也就不必防 患于未然。人才虽然在关键时刻能够济困解急,但却不如佞臣用起来得心应手。信而见疑,忠而遭谤。身处如此昏暗的鲁国,面对昏聩到不可救药的君臣,吴起的心 彻底地绝望了。> > 吴起破齐,显露出了他出色的谋略才能。可最终由于小人的离间,鲁穆公解除了他的兵权。此后吴起听说文侯魏斯爱才如命,就离开鲁国前往魏国寻找出路。> > 待在鲁国的5年里,吴起虽然受到了极为不公平的待遇,但在他的人生道路上仍不失为一个光辉的起点。因为正是在这里,他刻苦攻读了不少儒家经典,钻研了当 时能够看到的所有兵家著作,特别是以指挥一次以弱胜强的战役证明了自己卓越的军事才干,大大提高了自己的知名度,让列国刮目相看。其实,三十而立的吴起离 开被恶浊腐败之气笼罩着的鲁国,犹如一条蛟龙跃入大海。塞翁失马,焉知非福。鲁国受挫之日,正是命运转机之时。前面等待他的,是那乘长风破万里波的辉煌岁 月。> > 吴起策马奔驰在通向魏国的道路上,放眼那一望无垠的大平原,他顿觉天高地阔,一切失落、烦恼、忧愁都随风而去。> > 与卒为亲,深得人心> > 就这样,吴起来到了魏国。魏文侯早就听说了吴起的大名,知道他是一个非常有本事的人,就拜他为将。与诸侯大战七十六次,全胜六十四次,辟土四面,拓地千里,攻击秦国,攻占五座城。可谓战功赫赫!> > 吴起这么能打仗,为什么呢?天生的军事才能吗?还是有其它过人之处?> > 《史记》记载:“起之为将,与士卒最下者同衣食,卧不设席,行不骑乘,亲裹赢粮,与士卒分劳苦”。通俗地说:吴起当了大将军,还很能吃苦的,与最下等的士兵同样穿衣吃饭,睡觉不铺席子,行军也不骑马,亲自挑上士兵的粮食,与士兵们分担疾苦。> > 从这里可以看出,将军吴起的确有过人之处,那就是他爱护战士。有这样的主将,还会有不拼命的士兵吗!> > 有一次,一个刚刚入伍的小兵在战争中负了伤,因战场上缺医少药,等到打完仗回到后方时,那位小兵的伤口已经化脓生疽。吴起在巡营的时候发现了,他二话没 说,立刻蹲下来,用嘴为那位士兵吸吮伤口、消炎疗伤。那位小士兵见大将军竟然如此对待自己,感动得热泪盈眶,说不出一句话。其它士兵们看了,也深受感动。 而那位士兵的母亲听说了这件事后,却大哭起来。大家都以为她是感动而泣,可她却说:“我是在为我儿子的命运担心呀!你们有所不知,当年,吴将军也曾为他的 父亲吸吮过伤口,结果他父亲感念吴大将军的恩情,舍生忘死英勇杀敌,最后战死在沙场上了。我的儿子也会走他老爸的后路啊!”> >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有了这么富有人情味的上司,部下能不尽心竭力、效命疆场吗?正因为吴起如此善待士兵,士兵们才会个个英勇善战。> > 魏文侯看到吴起这么善于用兵,廉洁不贪,待人公平,受到所有将士的拥护,就任命他为西河守,来抗拒秦国和韩国。> > 吴起变法,虽败犹荣> > 虽然吴起很受魏文侯的器重,而且他成就也较突出。然而,公元前396年,魏文侯卒,魏武侯继位。约在公元前390年左右,吴起受到了某些大臣的排挤,被迫奔楚。> > 由于吴起在魏国政绩卓著,军功赫赫,所以他一到楚国,就受到了楚悼王的重用。先任为宛(今河南南阳市)守,防御韩、魏。一年以后,晋升为今尹,主持变法。吴起变法,从打击大贵族入手。变法的内容散见于典籍中,归纳如下:> > 一、减爵禄,进而废除贵族世卿世禄制。> > 楚国爵禄属于世袭制,意思是说,先辈如有功受爵禄,后代子孙虽无功,也可以承袭享有爵禄;而后来一些在战争中立大功者却无爵禄,从而导致将士的积极性受到伤害。在这种情况下,吴起乃“均楚国之爵,而平其禄,损其有余,而继其不足,厉甲兵以时争于天下。”> > 此外,“封君之子孙,三世而收爵禄,绝灭百吏之禄秩,损不急之枝官,以奉选练之士。”吴起取消了世袭的封君、世袭的爵禄,用从封君那里得到的爵禄去奉养经过挑选的有功将士,以示公正。> > 二、废除贵族爵位,整顿吏治。> > 废除无用、无能的官职,剥夺王室贵族的威权,使他们不能徇私情,因私废公。“废公族疏远者,以抚养战斗之士”。“禁游客之民,精耕战之士。”削减无用的开支,以奖励真正为国出力报效的战斗之士。> > 三、徙贵族于边境,以实广虚之地。> > 春秋至战国时期,楚国用武力灭掉许多国家,开濮地、伐杨粤等,得到了广大领土,可都没能得到开发。于是,吴起责令楚国一些与王室关系疏远的贵族到僻远的 地方去开发。吴起对楚悼王说:“荆所有余者,地也,所不足者,民也。今君以所不足,益所有余。”这是一种新的拓土殖民形式。> > 吴起变法 沉重地打击了楚国的旧贵族,加速了楚国封建化的进程,使其国力迅速强盛。公元前381年,赵国遭到魏国的进攻,求救于楚。楚国派兵攻魏救赵,大败魏军。殊 不知,吴起变法的同时,也打击了楚国大贵族既得的政治经济利益,遭到大贵族的激烈反对。吴起“令贵人往实广虚之地,皆甚苦之”,楚之贵族皆欲害吴起。楚国 官员皆楚王室宗支,决不许异姓插足。吴起作为一个外诸侯国的异姓人,跻身于楚上层贵族之间,依靠楚悼王的信任,打击大贵族特权和利益,遇到了很大的阻力。> > 就在对魏战争胜利的这一年,楚悼王病死。楚国旧贵族乘机作乱,围攻吴起,吴起逃避在楚悼王的尸体旁,贵族用乱箭射杀吴起,同时射中了悼王的尸体。楚国之 法:“丽兵于王尸者,尽加重罪,逮三族。”群臣射王尸者,尽当其罪,因而被夷宗者70余家。但变法也因楚悼王和吴起的死而受到挫折。> > 虽然吴起变法没能成功,但变法却在楚国贵族政治中激起了巨大的波澜。吴起变法所采取的各项措施在楚国的政治生活留下了深刻的影响。如《韩非子・喻老》云: “楚邦之法,禄臣再世而收地”;《淮南子・人间训》云:“楚国之俗,功臣二世而绝禄。”这些现象与吴起变法中的“封君三世收其爵禄”的条文相合,应该说是 吴起变法以后出现的。不可否认地说,吴起的变法促进了楚国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的转化。吴起虽被害,但他的变法和李悝一样,都给后来实施改革的商鞅以深刻的 启示。> > 司马迁说:“吴起《兵法》,世多有,故弗论,论其行事所施设者。”可见后人不单把吴起看作军事家,更把他看作政治家、改革家。他一生奉事三国,在鲁鲁胜,适魏魏强,入楚楚昌,变法图强,有违旧章,犯难历险,身死名扬。以上内容由整理发布(www.)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 上一篇:欧洲大陆上最大的肉食恐龙格氏蛮龙
- 下一篇:浙江道教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