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中华历史知识从这里搜一搜
当前位置:历史网 > 历史知识

历史知识

珍珠港战役美军损失如何?珍珠港事件的影响

2022-05-19
珍珠港战役美军损失如何?珍珠港事件(又称偷袭珍珠港、珍珠港战役、Z作战等,日本称真珠湾攻击,发生于夏威夷时间1941年12月7日,日本时间12月8日清晨)是日本联合舰队发动大批军机和袖珍潜艇突袭美国太平洋舰队位于珍珠港的海军基地和欧胡岛上的军用机场之事件。这次行动是为了防止美国阻挠日本南下进攻东南亚地区的英国、荷兰殖民地与美属菲律宾,取得资源的计划。<br/>这场军事行动日本以6艘航空母舰,共300多架飞机的庞大军力,分为两波进行攻击,共击沉美国4艘战舰(其中2艘之后被打捞维修,再次投入战场)、重创4艘战舰、击沉与重创3艘巡洋舰、3艘驱逐舰和1艘布雷艇,另外还有188架飞机被毁,并造成2402人阵亡和1282人受伤;但岛上的发电站、造船厂、维修设备、燃料和鱼雷储存设施,以及潜艇码头和指挥总部大楼(包括情报站)均未被击中。和美国的损失比起来,日本的损失相当小,共损失了29架飞机和5个袖珍潜艇,65名士兵阵亡或失踪,并有一位日本潜艇乘员被俘虏。<br/>珍珠港的空袭共持续一个小时又50分钟,日军获得决定性胜利。美国在1941年12月太平洋舰队原有12艘主力舰,其中有9艘战斗舰和3艘航空母舰,在被攻击时珍珠港共有96艘船只,共被瘫痪了8艘战舰、3艘巡洋舰、3艘驱逐舰、8艘辅助性船只,合计共30万吨。其中完全被摧毁或不再使用的只有亚利桑纳号战舰、奥克拉荷马号战舰、作为靶舰的犹他号战舰与2艘驱逐舰,其余在花了一年多时间于港内打捞后,纷纷在太平洋战争中修复并投入使用。<br/><img src="http://data.jianglishi.cn/pic/70/C2/70C2A0A942B71B2A6E5A95BFF38E130A.jpg" class="cont_pic" class="cont_pic" alt="珍珠港战役美军损失如何?珍珠港事件的影响"/><br/>相较之下,日本损失则非常小,共29架军机(9架战斗机、15架俯冲轰炸机和5架鱼雷轰炸机,其中有14架俯冲轰炸机和6架战斗机是在第二波攻击中损失的),飞行人员共55人。潜艇部队则是共有一艘伊级潜艇和4艘袖珍潜艇被击沉,还有一艘因为搁浅而一人被美军俘虏,共9人阵亡(后被以“九军神”之称在国内宣传),部份程度上因为这次潜艇的失败,造成其后发展经费被删除,并使潜艇部队在太平洋战争期间被派往作为运输物资的工作。<br/>山本认为一次成功的袭击只能带来一年左右的战略优越性,虽然之后的南方作战极为成功,但仍无法打败拥有绝对物资优势的美国。在珍珠港事件的25周年纪念日中,源田实表示:“在军事行动上,珍珠港的攻击行动是当年世界上最成功的一次,然而在政治上却是极大的错误,导致日本最后走上投降一途...”<br/>日本计划是在袭击前中止与美国的协商。到12月7日为止,日本驻华盛顿大使中的外交官一直在与美国外交部进行很广泛的讨论,包括美国对日本在1941年夏入侵东南亚的反应。袭击前日本大使从日本外交部获得了一封很长的电报,并受令在袭击前(华盛顿时间下午一时)将它递交国务卿科德尔·赫尔。但大使人员未能及时解码和打印这篇很长的国书。最后这篇宣战书在袭击后才递交给美国。<br/>实际上,这篇国书在日本递交美国前就已经被美国解码了。乔治·马歇尔在读过这篇国书后立刻向夏威夷发送了一张紧急警告(该文件并未注明“紧急”或“特急”的资讯),但由于美军内部传送系统的混乱这篇电报不得不通过民用电信局来传达。袭击数小时后一个年轻的日裔美国邮递员将这张电报送到夏威夷美军司令部,而总司令金梅尔看完则将它仍到垃圾桶。<br/>攻击珍珠港的行动后来被证明将战列舰摧毁的作用远比预想的要小得多,在珍珠港的行动实际上仅摧毁了美国陈旧的大舰巨炮主义,航空母舰则丝毫未损,不足以长时间影响战局,山本曾说道:“头六个月或一年大约是可以顺利进攻的。但对于第二和第三年的战事,我就毫无信心了...”;另外,就山本的计划是为了阻止美军往太平洋东部救援,而美军计划(即橘色计划)则是与日军开战时要放弃其据点,并于大本营拟定之地点决战,因此攻击珍珠港是原本日美两方都没有想过的,也可以说山本此计划是没有必要的。而关于第三波攻击,山本也由于此事对南云的不破坏基础设施和油槽透露过不满,其表示南云中将像一个小偷得手后急急逃跑,没有抓住机会继续扩大战果,南云对此则不认同,并重申已达到预期目的。<br/>在日本奇袭珍珠港,大败美军舰队消息传开后,日本国内举国欢腾,东条英机甚至说:“我保证终能取得最后胜利”,山本在写给他姊姊的信中说道:“战争终于要开始了,虽然现在到处充溢着热闹喧哗,但这一切都会消失...珍珠港的胜利微不足道,不适合用来大肆宣传,这样会使日本人民忽略了事情的严重性”,最重要的可能是珍珠港事件立刻将一个本来意见不齐的国家动员起来了。它将美国团结起来,一起要战胜日本,它可能也是后来盟军要求无条件投降的原因。<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