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人是明代袁隆平,他冒死从国外偷回的一根藤,竟让中国人口突破3亿,还奠定了康乾盛世
在近代说到在农业方面最伟大的人物,那么非袁隆平莫属了,他解决了中国食物缺乏的状况,那么在古代有没有这样的人才呢?还真有,此人被称为是明代袁隆平,他冒死从国外偷回的一根藤,竟让中国人口突破3亿,还奠定了康乾盛世。
1976年,袁和助手培育的三系杂交水稻“南优2号”在全国大面积推广,比常规水稻平均增产20%,到2000年全国累计推广38亿亩,增产稻谷3600亿公斤。
1995年,袁在全国大面积推广两系法杂交水稻生产应用,到2000年全国累计推广面积达5000万亩,平均产量比三系增长5%—10%,续写“东方魔稻”的新篇章。
2000年,“超级杂交稻”达到农业部制定的第一期目标,突破日本专家估算的水稻的理论极限产量,被全国400位院士评选为“2000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的第一项成果。
2000年12月12日,“隆平高科”上市,成为中国证券市场第一只以科学家名字名民的股票。袁老说,他现在最大的心愿是利用基因技术育出亩产800公斤的超级杂交水稻,目标是2005年实现大面积推广。
西方世界称,杂交稻是“东方魔稻”。他的成果不仅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而且也被认为是解决下个世纪世界性饥饿问题的法宝。国际上甚至把杂交稻当作中国继四大发明之后的第五大发明,誉为“第二次绿色革命”。
现如今我国的温饱问题因为袁隆平的杂交水稻得到了改善,如今的中国不仅地大物博,善于发现美味的中国人还发明出了不少新奇的美食,但是在古代封建社会,虽然如今的很多保护动植物在那个时候都是允许吃的,但是古代人民依旧要为自己的温饱发愁,因为古代是真正的靠天吃饭的,一旦遭到了蝗虫、洪水、干旱等自然灾害,这些农民就没有什么办法了。
一旦爆发战争,百姓们只能流离失所,背井离乡到其他地方生活。期间,有人为了生存下去,甚至直接吃起了草根树皮。这种情况一直持续了很多年,到了明朝的时候才有些改变。
这个人就是明朝书生陈振龙。
陈振龙是福建省福州市昌乐县人,大约出生于公元1543年。他在不到二十岁的年纪,就成功地考取了。后来因为参加乡试失败,于是和家族里的其他人一起到吕宋岛经商。在吕宋岛,陈振龙发现了一种非常特殊的农作物。这种农作物不怕旱不怕涝,产量还特别的高,哪怕是种在贫瘠的土地上,也能结出累累硕果。而且这种农作物还有一种好处,无论是生的熟的都可以直接吃。这种农作物被当地成为朱薯,不光是果实可以吃,甚至连藤蔓都可以吃,是一种非常好的粮食来源。
明朝末期处于小冰河时期,经常会出现一些气候灾害,特别是由寒冷引发的旱灾,经常会造成颗粒无收的情况。陈振龙的家乡因为旱灾引起的饥荒,就曾经饿死了许多人。在看到这种不挑田地还耐涝耐旱的农作物后,陈振龙动起了心思,想要把这种农作物带回家乡种植。但是,陈振龙的这个想法,在当时来说并不容易实现。
十六世纪的吕宋岛,还正处于西班牙的殖民统治之下,岛上的朱薯也是由西班牙人从美洲引进的。而且西班牙人非常明白这种农作物对于解决饥荒的重要作用,所以不允许任何人在未经允许的情况下,把这种朱薯偷偷的带出吕宋岛。为了能够解决家乡的饥荒,陈振龙不得不铤而走险,做了一个十分大胆的决定,偷偷的带一些朱薯藤回家乡。
陈振龙的家族和吕宋岛长期有贸易往来,所以陈家拥有自己的商船。为了逃避西班牙殖民者的检查,陈振龙把一根朱薯藤偷偷地缠进了绳子里。在西班牙人的眼皮子地下,把这根珍贵万分的朱薯腾带出了吕宋岛。
陈振龙是商人,如果按照商人的做法,这根朱薯藤在带回中国之后,无疑能够让陈振龙成为天下首富。但是陈振龙并没有把这根朱薯藤据为己有,而是献给了福建巡抚金学曾。在这一点上,陈振龙的做法和袁隆平一样,都非常值得钦佩。如果袁隆平想要赚钱的话,凭他手中掌握的专利,肯定是当之无愧的世界首富,然而他却并没有这样做。从这方面来说,袁隆平老先生真的是令人非常非常非常钦佩。
陈振龙在回到家乡后,正值闽中大旱饥民遍地,福建巡抚金学曾正因为粮食的事情而发愁。在接到陈振龙的朱薯藤后,立刻派人在田里进行试种,过了几个月之后,果然获得了大丰收。于是在第二年,金学曾传令整个福建省大量种植朱薯,很好地解决了饥荒问题。后来,当地人为了感谢金学曾推广朱薯的功劳,把朱薯改称为金薯。这个金薯,也就是人们现在常吃的番薯,或者也叫红薯。
陈振龙在解决了家乡的饥荒问题之后,又接连去到浙江、山东等地,向当地的百姓传授朱薯种植。自明朝之后,种植番薯就成为了朝廷解决饥荒问题的重要手段。虽然仍旧有饥荒的存在,但是因为种植番薯,在明朝之后的数百年间,起码有超过1亿人因此而活命。就连外国人也写诗称赞:番茄(薯)始入闽,如今天下少饥人。人口之所以能够高速增长,和番薯的种植也有很大的关系。
在清朝的乾隆时期,红薯还得到了当时的皇帝乾隆的大力夸奖,陈振龙这件事情至今都被人们纪念,陈振龙也因此被称为甘薯之父,人们还建造了“先薯亭”用来纪念它的所作所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