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中华历史知识从这里搜一搜
当前位置:历史网 > 历史知识

历史知识

为什么刘邦的“狐朋狗友”都是治国大才?

2022-05-19

为什么刘邦的“狐朋狗友”都是治国大才?

  刘邦的狐朋狗友,都成了汉朝的元勋;刘秀的狐朋狗友,成了云台二十八将;朱元璋的狐朋狗友,都成了与国休戚的国公王侯。看起来,似乎人人到了那个位子都可以,其实大不然。

  首先,从古至今的农民起义不计其数,大部分都是在规模很小的时候就被扑灭了,偶尔有规模很大的,比如黄巢洪秀全,也是坚持了一段时间之后失败了,真正能够成功的改朝换代的,只有刘邦和朱元璋两个人而已。

  其实每个人最信任的资源,就是自己身边的人。只有当自己身边的这些『狐朋狗友』凑巧足够强的时候,才真正完成了改朝换代。而哪些不够强,都死在了半路上。所以我们看到的刘邦集团的成功,已经是残酷的历史筛选的结果了,自然其集团中大多数都是响当当的强者。而黄巢洪秀全呢?就没有这么好的运气了。

  第二,很多时候人们都是没有机会来锻炼和展示自己才华的。比如樊哙,如果不是刘邦,估计一辈子就是卖肉的;萧何如果没有刘邦,终其一生也就是一个县里的小官;其他夏侯婴曹参之流,也大抵如是,如果没有刘邦,他们就像普通的小官小民一样,会非常平淡的度过一生。

  但是秦末的乱世,刘邦的起义给了这些小人物充分发挥自己才华的舞台,他们也和刘邦共同成长,在汉朝建立之后也成了王侯卿相。

  这就像当年淘宝创业的时候,很多人都不好看淘宝的前景而半途离开了,难道说后来淘宝上市,成为千万富翁的那些人,就一定比离开的人能力强吗?当然不是,而是淘宝给了他们发挥的舞台,再加上早年作出的『留下』这个当时看起来不怎么样,但是事后看来无比英明的决定。

  归根结底,机缘和能力,两者缺一不可。并不是『别人能做,我们也可以做』的。

  刘邦从举事开始,直到当上九五至尊的皇帝,他的身边,确实是一群“狐朋狗友”在为他或出谋划策,或冲锋陷阵。试看看那些谋臣武将的出身:韩信是平民,萧何是官差,陈平是游士,樊哙是狗屠,灌婴是布贩,彭越是强盗,娄敬是车夫……可谓三教九流,形形色色,什么人都有。

  而这群“狐朋狗友”却极不简单,他们出身不显,却各有优长,所以,后来他们都成了治国大才,试举二人为例:

  比如樊哙。樊哙与刘邦同乡,沛县人,他出身于贫苦家庭,早年以屠狗为业,刘邦好酒也好狗肉,经常到樊哙那吃蹭吃,久而久之,两人成了狐朋狗友。后来,刘邦娶了吕雉,樊哙娶了吕雉的妹妹吕媭,二人成了连襟。然而,就是这个屠狗出身的人,却在刘邦面临人生和事业关键抉择的时候,挺身而出,给刘邦提建议,那建议真是智慧之言,而樊哙也因此而显示出大臣之风。

  前207年,刘邦西征拿下了咸阳,进入秦都,顿时被秦朝府库里数不清的金银财宝和后宫三千佳丽迷乱了眼睛,他进入后宫,竟然陶醉于温柔之乡,不愿意出来了。在项羽手握重兵之时,在诸侯虎视眈眈之际,这时为财色所迷,肯定会功亏一篑,一个屠狗的樊哙,不但没有像其他人一样,去疯抢秦宫珠玉珍宝,反而意识到了这个问题,想到了这个高度。

  于是,樊哙闯进内殿,力劝刘邦赶快还军灞上,不要贪恋奢美色。刘邦不听,他又拉来张良,一起苦口婆心的劝谏,才最终让刘邦清醒起来,还军灞上。在关键时候,他能考虑到如此长远,真是非寻常辈所能比。

  又如萧何。在秦朝时,萧何任沛县主吏掾,一个职小吏,他却是个无论学、识、才、干都非常全面的人,有如下几个鲜明的特点:

  办事稳妥:在沛县,萧何办事熨贴是非常有名的,当时,秦朝一御史来监察郡政,因工作需要,与萧何一起办公,萧何事事妥当,大获御史赏识,事情办完后,萧何因此被委任为郡卒史,考核名列第一。

  深谋远虑:刘邦西征进入咸阳后,手下那些谋臣悍将纷纷奔向秦府库瓜分金银财宝,唯独萧何赶往丞相府和御史府,将二府所藏秦朝律令、山川图籍等珍贵资料拿到手中,既怀大局,又有远见。

  精明强干:刘邦还定三秦的过程中,萧何以汉丞相留守汉中,全面主持大后方的事务,镇守地方,征收赋税,源源不断地为前线输送给养,确保了后援的充足。楚汉战争最艰难的那几年,萧何辅佐年仅五岁的太子刘盈,坐镇栎阳,制定法令,管理郡县,建宗庙、立社稷、修宫室、治县邑,井井有条。在刘邦打天下的过程中,随着战线不断拉长拓宽,后援需求越来越大,萧何在后方想方设法,朝乾夕愓,竭力使前线的粮草得到供应,兵源及时补充,给汉军提供了坚强而有力的保障。可以说,刘邦如果没有萧何的后勤保障,他是打不过项羽的,更不可能夺取天下。

  因此,可以说,是这样一群“狐朋狗友”,把刘邦抬上了皇帝的宝座。

  楚汉之争刘邦大胜,于公元前202年,建立西汉,定都长安,刘邦称帝,史称汉高祖。其实在楚汉战争前,刘邦可以说是屡战屡败,频频北退。但是刘邦这个人有一个最大的优点就是,知人善用,注意纳谏,所以他手下的人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尽管他的将领们出身都不高:韩信出身平民,萧何是官差,陈平是游士,樊哙是一个杀狗的,灌婴是布贩……这样看来是三教九流,什么人都有。所以他们被说成是刘邦的“狐朋狗友”。

  可偏偏就是这样一群“狐朋狗友”却有着极为非凡的治国才能,帮助刘邦从一届平民,一步步成为九五至尊的皇帝。那么,大家就一起和有书君看看这些“狐朋狗友”的过人之处吧!

  首先来看萧何,萧何这个人一生行事,坚持三点:一是奉刘邦为主公,二是搞好后勤服务,三是认认真真学习。

  在最初举事的时候,沛县的人为谁当主公,争执不下,然后萧何说:“抓阄”。于是他搞了一堆纸团,然后让刘邦第一个抓,结果刘邦第一个就抓到了他自己为主公。随后萧何把剩下的纸团全吃掉了。后来大家才反应过来,他们都被萧何给耍了,其实萧何写的那些纸团上都是刘邦的名字。从那时候开始,就可以看出萧何就坚决拥护刘邦,以刘邦为中心。

  刘邦最后能够战胜项羽,和萧何兢兢业业补给粮草是分不开的,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是萧何一直以来所奉行的。刘邦在战争中,不止一次打的弹尽粮绝,但是每次萧何都不厌其烦地把军队重新整合起来,然后交到刘邦手上,使其重整旗鼓。同时也正是有了这样的一个训练过程中,为萧何日后当一个宰相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另外,萧何还有一次特别的学习机会,那就是在刘邦攻下咸阳后,别人都去拿金银珠宝,唯独萧何去了秦宰相府,拿了不少的书本典籍,也正是这些典籍,让他学到了不少知识,治国能力也得到极大提高。

  萧何还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能识人,第一个是刘邦,在刘邦还落魄时,就看出了刘邦以后一定不是普通人,所以便与刘邦走的很近,并给了不少帮助,后来死心塌地跟着刘邦。第二是韩信,在韩信没有任何功绩的时候,看出了韩信的军事才能,给出"国士无双"的最高评价,请刘邦拜韩信为大将,要知道韩信在跟随刘邦前,可是过着寄人篱下,蹭吃蹭喝,忍受胯下之辱的生活,而且在项羽的手下也从来没有得到过任何重用。

  再来看樊哙,他和刘邦同为沛县人,出身于贫苦家庭,没有跟随刘邦之前以杀狗为生。刘邦喜欢吃狗肉,也爱喝酒,所以经常去找樊哙,一来二去两人成了朋友。后来刘邦、樊哙又都娶了吕家姐妹为妻,二人又成了连襟。然而,正是这么一个杀狗出身的人,却能够在刘邦沉迷于温柔乡的时刻给予关键性的劝谏,使得刘邦悬崖勒马。

  公元前207年,刘邦攻下咸阳,进入秦宫后,刘邦被秦朝府库的财宝和后宫的佳丽迷乱了心智,是樊哙闯进内殿,劝谏刘邦,不要贪恋美色,否则大业将功亏一篑,起初刘邦并不听劝,后来樊哙又找来张良,二人苦口婆心,刘邦终于醒悟,迅速从中抽离出来,才没有给项羽和其他各诸侯可乘之机。一个杀狗为生的平民,在面对金银珍宝和美女如云时,不为所动,反而能够看到问题的更高层面,尽显大臣之风。

  跟着刘邦起事的同乡好友,最后成为国家栋梁的也非常多,除了上面详细介绍的萧何、樊哙之外,还有曹参、周勃王陵、灌婴等好几个。这里列举的六个人中,除樊哙外,其他五个都当过宰相。

  话说到此,大家可能都觉得有些奇怪,这些人一个个的都没有什么来头,怎么跟着刘邦混来混去就成了治国大才了呢?他们的本领从哪儿学来的呀?

  其实要有书君说啊,虽然说他们是刘邦的“狐朋狗友”,但是对他们并不能按照“狐朋狗友”本身的意思来理解,因为这些人只是出身不够高,品行上并没有什么不好。这几个人都有一个共同的品质:纯正。而他们能够成为治国大才,还因为他们有了萧何和韩信这样两个很好的老师的缘故。

  萧何去世后,曹参成为宰相,他的一切行事都是跟着萧何学习,按照萧何的办法来做。最终他也成为了一代名相。而所谓的“萧规曹随”,也正是这样来的。

  只能说刘邦是一个运气非常好的人,遇到了一批忠肝义胆的好哥们儿,在他们的辅佐下,刘邦不只获得了成功,还让江山得以延续下去。但这并不代表刘邦没有努力,每个人的成功背后都是坚持不懈的努力,这是一个永恒不变的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