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如何度过炎热的夏天?他们都靠什么来解暑?
古代封建社会科技还远远没有如今这么发达,那么在酷热难耐的夏天,他们又是如何度过的呢?今天就由小编来说说。
各朝各代的人,夏天都喝什么?
先秦——冰块
早在先秦时代,人们就学会了利用天然冰来制冷饮。当时的周王室没有冰箱,就专门建造了叫做“陵阴”的冰窖,用来储存冬天采来的天然冰块。
除了盗墓笔记即视感的“陵阴”,还有一个80人的部门“冰政”,专门负责开采和保管冰块。如此耗费人力物力,也说明了冰块在那时多么珍稀。
史书里有句话叫做“食肉之禄,冰皆与焉”,是说周王室有时也会赏赐冰块给文武大臣,但冰块这么高贵的东西,只会赏给有资格吃肉的官员,普通官员就别想了。
嗯,肉也很珍贵呢。
汉代——蜜水
到了汉代,饮料从普通的水升级成了蜜水,就是掺了蜂蜜的水。作为能够追溯的最早有甜味的水,蜜水应该算是饮料的鼻祖了。
关于蜜水有一个出名的历史故事,讲的是汉末枭雄袁术,非常爱喝蜜水。临终之前还在兵败逃亡的路上,由于天气很热,享福享惯了的袁术命令手下说,要热死人啊,快给我送点蜂蜜水来!
然而当时军中的都快绝粮了,哪还有蜜?厨师很鄙视地说没有蜜水,趴在床上奄奄一息的袁术哀叹了一番命运,就这么吐。血。而。亡。了。
真是一个悲伤的故事。
唐代——饮子
到了隋唐,喝的比以前讲究多了,开始流行一种叫做“饮子”的饮品。“饮子”是用果品和草药熬制而成,解渴的同时,还具有清热解毒的功效。
说到这里,机智的同学已经在想,这不就是现代的“凉茶”嘛?
相似度的确很高呢。
“饮子”很受隋唐消费者的欢迎,到处都有饮子店,估计规模和流行程度跟现在的奶茶店差不多。
有些名声大的饮子店,生意特别好,不过卖得也不便宜——在那个一文钱能买一个鸡蛋,两文钱能买一个烧饼的时代,买一服“饮子”需要一百文!!!
唐朝人民真有钱。
宋代——果汁
到了宋代,饮料品种已经非常丰富。尤其是果汁饮料,非常受宋代消费者欢迎。
宋人笔记所记载的市售冷饮,念起来都可以串成一段相声了:
沈香水、荔枝膏水、苦水、白水、江茶水、杨梅渴水、香糖渴水、木瓜渴水、五味渴水、雪泡缩皮饮、杏酥饮、紫苏饮、香薷饮、梅花酒、皂儿水、沆瀣浆、漉梨浆、卤梅水、姜蜜水、绿豆水、椰子水、甘蔗汁、木瓜汁、五苓大顺散、乳糖真雪、金橘团、甘豆汤……
看上去就很好喝的样子。
元代——舍尔别
元代最流行的饮料叫“渴水”,蒙古语称为“舍儿别”。阿拉伯语叫Sharbat。
“渴水”实际与宋人喜欢喝的果汁饮料差不多。不同的是,这种饮料是由忽必烈征战时从阿拉伯引进的,是当地流行的一种“不含酒精的饮料”冰镇果子露的变种。
忽必烈最爱的渴水是“里木”,就是柠檬。为了保证里木的供应,朝廷还在广州设置专门的“御果园”,栽植了800棵里木树。
为了进一步膜拜古代人民对美食的追求,此处摘抄一则“御方渴水”的做法:
官桂、丁香、桂花、白豆蔻仁(石宿)、砂仁各半两
细麴、麦蘗各四两
右为细末。用藤花半斤、蜜十斤炼熟。新汲水六十斤。用藤花一处锅内熬至四十斤。生绢滤净用小口甏一箇。生绢袋盛前项七味末。下入甏。再下新水四十斤。并巳炼熟蜜。将甏口封了。夏五日。秋春七日。冬十日熟。若下脚时春秋温夏冷冬热。
舌尖上的中国就是这么来的。
清代——荷兰水
到了清末,中国出现了一种新型饮料——“荷兰水”。所谓荷兰水,其实就是大家现在常喝的汽水。
但是“荷兰水”并非荷兰所产,也不是荷兰人发明的,而是由于,当时进口来的西洋货大多都称“荷兰XX”。荷兰水最早是由日本人带到上海的,当时的专卖店多是日本人经营,发展到后来,只有在日本人开的冷饮店里才能买到荷兰水。
值得一提的是,明清皇室已经开始使用冰箱了,故宫里现在还收藏着两件乾隆时期的掐丝珐琅冰箱,也是美得不要不要的。
那么古人夏天都吃什么解暑呢?
其中大家最熟悉的,大概要数唐朝的酥山。酥山可不是苏三发明的,而是它的原料是酥和冰,碎冰往往被堆成山的形状。不过酥山所用的酥,来自北方游牧民族,成本也比较高。因而酥山虽好吃,但主要还是流行于富裕阶层。而那些出现在大街小巷的,则是各种冷饮。
冷饮,相较于各种冰沙,其制作成本更低,因为除了可以使用冰来冰镇,还可以用井水来替代。这虽然使得这些冷饮喝起来不如今天的冰可乐,但胜在各有滋味。
北宋时,常见的冷饮就有砂糖绿豆、漉梨浆、木瓜汁、卤梅水、红茶水、椰子酒、姜蜜水、苦水茶、香蕈饮、紫苏饮、荔枝膏水、白醪凉水、梅花酒、金橘雪泡、缩脾观、冰雪、沉香水等等。
当时在北宋都城汴京,就有三家知名冷饮店。一家开在朱雀门外,名为"曹家从食",另外两家在旧宋门外,不过店名已不可考。
虽然当时"从食"是指主食,也就是说,曹家从食主打的其实是包子、馒头、馅饼之类的东西,但他家的冷饮却也销量很好。这三家的"冰雪"、凉浆、甘草汤、药木瓜、水木瓜、凉水荔枝膏等都是当时的热销产品。
宋朝的这些冷饮,主要是用冰、水以及一些辅料做成的。"冰雪"即是宋朝的酥山。宋人会在冬天的时候,将糖、果干、果汁等原料一起放入水中,然后将盛水的盆放到室外,让它自然结冰。之后,冰块再被储存到冰窖里,待到来年夏天食用。
除此之外,他们避暑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
“清凉殿”——堪比空调房
“天气这么热我哪里通通不想去,只想躲在家看着我的电视吹冷气。”张学友的一曲《天气这么热》唱出了现代人对空调房的依赖。可是,在没有空调的古代,人们怎么办呢?和现代人一样,古人避暑首先想到的就是改造居住环境。
看过电视剧《后宫·甄嬛传》的观众或许仍记得这样的情节———炎炎盛夏,仆人在一个大瓷缸中放入冰块,再将瓷缸放到小主、娘娘的房中,用以降低房间的温度。
这种用冰块降温的方法其实早在先秦就已经有了。那时存放冰块的地方被称为“窟室”。窟室是一间考究的地下室,每到酷热的夏夜,贵族们在窟室中通宵达旦饮酒作乐,和今天人们下班后到冷气十足的夜店喝上两杯十分类似。
到了汉代,皇宫里设有冬夏两用的“空调房”,冬季用房叫“温调殿”,夏季用房叫“清凉殿”。清凉殿内有多重降温装置———以石头为床,用玉晶盘装冰块,还有仆人站在一旁对着扇扇子。据古籍记载,清凉殿内盛夏时仍清凉无比,如同含霜一般。而汉武帝刘彻身边的红人,可以得到“常卧延清之室”的特权。
唐代,长安城地位较高的大臣家里也都纷纷建起“空调房”———“含凉殿”。含凉殿内有“扇车”,相当于今天的空调扇,只不过依靠的不是电能而是水能,用水转动扇叶,风扇再对着凉水吹就能形成冷气。据学者考证称,这种含有机械原理的“空调房”是从拂菻国(东罗马帝国)传来的舶来品,如果考证属实,这种装置可以说是中国最早的“进口空调”了。
宋朝的“空调房”已经开始考虑对空气的净化手段,厅堂里摆几百盆鲜花,“鼓以风轮”对着吹,不但凉快,还能起到“清芬满殿”的效果。
再到明清时期,皇家宫殿房间内出现了可移动的冷源,即贮放冰块的柜子,上面镂空,作为冷气出孔,中部空间还可储存食物,如西瓜、冷饮等。这种“冷柜”后来民间也用上了,还有进口货,时称“洋桶”,这在当时绝对算得上是“高档家电”。
住凉屋也是古人消暑度夏的方式之一。凉屋通常傍水而建,利用机械原理将水送至屋顶,然后水流沿着屋檐往下淌,大有人工“水帘洞”的味道。凉水从屋顶流过,降温效果自然极佳。到了明代,有人巧用地理之势掘井纳凉,文人高濂就在《遵生八笺》中记载,“霍都别墅,一堂之中开七井,皆以镂刻之,盘覆之,夏日坐其上,七井生凉,不知暑气。”
- 上一篇:他是比利时高级知识分子,远渡重洋来到大清发展
- 下一篇:前少帝刘恭生平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