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语的语言关系,代表语言
山西省南部的运城和临汾、晋城(沁水县西),以及山西省东北部的广灵县均不属于晋语。山西东南端晋豫交界的晋城属于晋语和中原官话的过渡方言。
晋城话也叫泽州话,是中原官话过渡方言,属邯新片获济小片晋语(不包括泽州南部山河镇等讲中原官话地区)。泽州东南两面与河南接壤,自古为通向中原的门户,受中原官话影响,语音语调非常类似于有入声的中原官话(主要特征是一般晋语中的阳平字组在泽州话中读去声,上声字组在泽州话中读阴平)。泽州话不分尖团音(即z/c/s转化为j/q/x),分前后鼻音,指示代词也不三分,入声没有喉噻韵,也没有独立的调类,已经相当微弱,但韵母主要元音具有独特的音质,依靠其独特的韵母主要元音[ə]和[a:]和中古舒声字相区别,保持其独立的入声字类。入声主要调值和阴平字一样,都是33。大部分阳入声字已读舒声。泽州话中存在明显的绕声和大量的儿化音,且所用词汇有80%以上的和中原官话方言同源(如“喷一会儿”、“得劲儿”、“使慌”、“枯出”、“今儿”、“夜儿个”、“中”等等)。不但语音语调不同于晋语,而且也没有多数晋语中普遍的惯用词汇(如“撇”“候生”以及“乃”“寡”“忽”等字头词),因此和长治、临汾、运城等北部西部山西地区方言有极大的差别。
运城和临汾一带的方言属中原官话汾河片,与同属中原官话的关中片相近,但比关中方言更加存古,中古时期西北方言的面貌保存较好,因此要比关中方言更加远离官话;广灵话与河北省张家口市的蔚县话接近,属于冀鲁官话保唐片涞阜小片,该小片诸县大多位于太行山脉以西,清初以前曾属山西省,至今该片大多方言点深臻曾梗通五摄合流(也即不分前后鼻音),与北部晋语高度一致,但由于入声今已舒化,因为向北方官话过渡,故被学界划入冀鲁官话保唐片。[12]
代表方言编辑太原话
太原话为晋语的代表方言,有入声,平声不分阴阳,老派中文白异读现象较多,古全浊声母字今白读不论平仄全不送气,有较多的连读变调现象,与以北京话为代表的官话方言有较大不同。
太原话有声母21个(包含零声母),36个韵母。单字声调与并州片其他地区方言一样,有平声11、上声53、去声45、阴入2以及阳入54这5个单字声调。古上声全浊今归为去声,古上声全清及次浊仍读上声,古入声全清及次浊今归为阴入,古入声全浊归为阳入。阳入调有并入阴入调的趋势,且入声字有按照普通话归派入其他声调的趋势。
榆次话
声母
榆次话有21个声母(包含零声母),与官话不同的主要有以下几点:
榆次话无卷舌声母,有/v/和/z/及/ŋ/等声母;
古全浊塞音擦塞音平声字今均白读为不送气声母,如:长/ʦɒ/、疼/təŋ/、钱/ʨie/;
古禅崇船母平声字,在今榆次话白读中均为擦音声母,如:尝/sɒ/、唇/suŋ/、祠/sɿ/;
部分生母书母平声字,白读为擦塞音声母,如:双/ʦʰuɒ/、输/ʦʰu/等;
部分见系开口二等字的腭化,如:耕/ʨie/、隔/ʨiaʔ/等;
精心从邪合口三等字的腭化;
k、kʰ、ŋ等声母可与细音相拼,如:我/ŋie/、哥/kie/、革/kiaʔ/、看/kʰie/等;
零声母其他
p巴布北盆p'旁铺怕泼m棉妹门木f冯富父伏v文外碗物
t低杜动旦t'天糖套透n怒闹年纳l里脸泪列
ts住止张重ts'瓷此处出s死伤树湿z人忍让如
tç挤鸡据甲tç'妻起犬曲甲ç西戏孝席
k钢古柜国k'康苦库客ŋ我昂安岸x海猴货活
ø儿野玉约
韵母
榆次话有31个韵母,与普通话相差较大,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单元音化:效摄字主元音单元音化,如“毛”“桃”等字的韵母为单元音,大致相当于英语中hot的元音,开口更小;
鼻音尾韵母的纯口音化:咸山摄口音化为/ɛ/、/e/,曾梗通摄鼻韵尾白读省略;宕江摄韵母口音化为/ɒ/
有相当数量的山摄开口一等韵见系字和个别蟹摄果摄开口一等韵见系字读细音的现象,如:干、甘、赶/kie/、看/k'ie/、哥/kie/、我/ŋie/等。
保留入声韵母:榆次话有喉塞音尾的入声韵母。
ɒ巴帮沙尝iɒ加江假梁uɒ化霜广壮
ɛ板旦砍旱uɛ川欢恋酸
ɔ毛刀老牡iɔ小条苗娇
ʌə贝微手坡iə牛久秋幼uə躲坐税伙
ɿ资知事时i眉里井镜u布亩务y吕娶醉兄
ər耳儿二尔ie写县皆ye靴元远捐
ai妹卖来改uai堆腿怪坏
əŋ门盟问升iŋ彬寻心星uŋ尊宗困送yŋ均军训论
aʔ乏八舌博iaʔ甲结学药uaʔ夺镯洛说yaʔ绝缺越阅
ʌʔ不十直尺iʌʔ急一笛鼻uʌʔ突粥骨律yʌʔ足俗曲局
aʔ组的喉塞音韵尾较松弛,发音不短促。
声调
榆次话有五个单字声调:分别为平声11、上声53、去声35、阴入21、阳入54,古上声全浊今归为去声,古上声全清及次浊仍读上声,古入声全清及次浊今归为阴入,古入声全浊归为阳入。
连读变调时产生一个新声调45,入声
连读变调
叠字词
榆次话的叠字词发音特点是:前字促化为入声(主元音弱化为ʌ),后字保留原音节,变调规律:
平声或阴入字相叠,首字促化为阴入声,如:
稀稀ɕiʔ²¹ɕi¹¹
金金ʨiʌʔ²¹ʨiŋ¹¹
房房fʌʔ²¹fɒ¹¹
姑姑kuʔ²¹ku¹¹
婆婆pʌʔ²¹pʌə¹¹
络络luʌʔ²¹lua¹¹
窟窟kʰuʌʔ²¹kʰuʌʔ²¹
上声或阳入字相叠,则前字变阳入,主元音弱化为ʌ,后字变平声(入声字变阴入),如:
粉粉fʌʔ⁵³-⁵⁴fəŋ⁵³-¹¹
鼻鼻piʌʔ⁵⁴piʌ⁵⁴-²¹
去声字相叠,则前字变45调入声,主元音弱化为ʌ,后字变上声,如:
豆豆tʌʔ³⁵-⁴⁵tʌə³⁵-⁵³
柱柱ʦuʔ³⁵-⁴⁵ʦu³⁵-⁵³
其他
入声字在上声、阳入字前变作45调,如:
热水za²¹-⁴⁵su⁵³
喝酒xa²¹-⁴⁵ʨiə⁵³
十五sʌʔ²¹-⁴⁵u⁵³
七十ʨʰiʌʔ²¹-⁴⁵sʌʔ⁵⁴
变音
同一字词在不同词汇中时,在声母韵母声调等方面可能会有变化,如:
我ŋie⁵³
我们ŋʌʔ⁵³-⁵⁴məŋ
我妈ŋaʔ⁵³-⁵⁴mɒ¹¹
文白异读
由于历史上直至当代,榆次话都受到共同语(历史上的官话及现代普通话)的不断影响与同化,榆次话产生了较成体系的文白异读系统。一般来说,日常生活用语中多使用白读音,而书面语及新词汇中多使用文读音。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白读音和文读音也在不断变化,主要的趋势是白读音逐渐消失,新的文读音逐渐取代老的文读音,文读音逐渐取代白读音。如今,许多字词的白读音已经很少有人使用,趋于消失。[13]
长治话
声母
p布步班比p'盘旁怕泼m棉妹门木f冯富父伏
t低杜动旦t'天糖套透n南闹年纳l里脸泪列
ts主中组租tsʻ瓷此处出sʻ死伤树湿
tç挤鸡据甲tç'妻起犬曲ç西戏孝席ɤ暗爱欧额
k钢古柜国k'康苦库客x海猴货活
ø儿言文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