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中华历史知识从这里搜一搜
当前位置:历史网 > 历史知识

历史知识

明朝的戚家军究竟有多厉害?有此军队为什么明朝最终还是灭亡了?

2022-05-19

在我国悠久的历史中,各个朝代都有着极为出名的军队,今天就由小编来说说,明朝的戚家军究竟有多厉害?有此军队为何明朝最终还是灭亡了?

明朝时期,出现了很多奇葩的皇帝。比如说木匠皇帝明熹宗朱由校,在当时来说,朱由校是明朝第十五位皇帝,也就是崇祯帝的哥哥。这时候的明朝已经是岌岌可危了。从万历皇帝之后,明朝的问题就不断出现,这时候的明朝走向了灭亡。

在明朝末年,出现了很多问题,比如说党争、国库空虚等等,这些都是明朝面临的问题。只是明熹宗将一个问题百出的王朝交给了崇祯帝,可是崇祯帝也没有能够挽回明朝。那么很多人认为明朝的灭亡与党争有关系,这一点不可否认。

可是明朝时期,还出现了很多奇葩事,看看戚家军的结局就明白了。说到戚家军,就必须说到戚继光。戚继光是明朝后期一位民族英雄,他为抗击倭寇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戚继光幼年时风流倜傥,很有个性。同时饱读诗书。

到了嘉靖帝时期,戚继光继承了祖上的职位,任登州卫指挥佥事。也就是从这时候开始,戚继光的人生开始了崭新的一面。嘉靖三十二年,戚继光受到了张居正的提携,被任命为进署都指挥佥事,也就是从这时候开始,戚继光开始防御山东沿海的倭寇。

戚继光组建了属于自己的军队,也就是戚继光自己统领的军队,他的军队被称之为“戚家军”。

戚家军大部分都不是由职业军人组成的,戚家军大部分都是在浙江西部地区招募的矿工、农民,吃苦耐劳、悍不畏死。

也正是戚家军的组建,让戚继光在山东驻守期间,倭寇是闻风丧胆,没有了机会进攻。这时候的戚继光被人们敬佩。在这之后,戚继光奉命驻守在北方的边防重镇蓟州镇,在这里,戚继光的戚家军多次打败了蒙古军。此时戚继光的大名已经是尽人皆知了。

那么历史上的戚家军结局如何呢?

天启元年,3月12日,后金铁骑在努尔哈赤的带领下,前去围攻沈阳城。固若金汤不是白叫的,后金这一会依旧是难以有什么成果,但是明朝的守将,何世贤、尤世忠,因为贪图军功,竟然带着人马出城迎敌了。

之所以明军靠着边城,能够几次三番的抗击八旗兵,最大的原因就是因为明军是接着坚固的城池,和猛烈的火炮,在城墙上积极防御而完成的,比起实力来说,明军大部分都难以和八旗兵对抗,此番出城迎敌的结果,也没有什么悬念。

出城部队被消灭后,后金又一次对着沈阳发动了攻击,在沈阳城中,出来明军之外,还有数万人的蒙古百姓,他们,可都是饿了几天了。蒙古饥民和后金的军队里应外合,将落桥放下,很快,一天时间内沈阳全部被后金攻占,城中的7万军民,也都死在了八旗兵的手中。

沈阳城破,但是明军支援还没有赶到,先头的急行军,是川军和戚家军。

来到了浑河南岸,看着北岸的八旗兵们,大家心中都落上了一层阴影,此番已是进退两难了。前面的城池中,已经是八旗军的天下了,支援已经不可能了,撤退?人数差距之大,援军也还未到,贸然撤退,只会被追着打,溃败不说,迟早还要全军覆没。

将军们坐到了一块,开起了军事会议,最后商量了很久,大家终于是统一了部署,支持了由总兵陈策和童仲揆两个人的意见——“主动出击,以攻为守,血战待援!”

这一批先锋部队,人数不到万人,分成两支,发动了对后金的“自S式”进攻,川军的两个年轻将领-周敦吉和秦民屏两人,带着3000余人向着北岸八旗军冲杀。另一支,戚家军由戚继光的侄子,这支军队的主帅戚金指挥,在南岸摆开“车阵”,防御冲击骑兵,并提供火器的支援。

大家知道,川军是在用生命,拖着八旗军,为援军的到来争取时间,只要援军到来,或者固守到夜晚趁着夜色,大家就可以撤退了。

头也不回的川军将士3000余人,冲入八旗军中,先后将正白、正黄旗兵军团冲垮,击杀八旗军二千余,但此时沈阳城上,是投降将领李永芳,在指挥着向川军开火,靠着火炮掩护,八旗军随后一拥而上,川军终于被击垮了,除了少数几个人撤回了南岸,其余全部殉国。

最后的战斗开始了,这是戚家军的最后辉煌,也就在此一战中,戚家军展现了他无与伦比的光芒。

靠着人数优势,八旗军包围了戚家军,从左侧发动了攻击,摆好阵列的戚家军从容不迫,靠着火力消灭冲击的骑兵,冲击到跟前的八旗军,也被其“铁狼筅”刺杀倒地。

冲击持续了两波,后金损失人马三千余,双方僵持了起来,然一个不好的消息,传到了戚家军中,明军的3万援军,在“白塔铺”附近,被带有几千人马的皇太极打跑了,戚家军的援军,没有了。

绝路,戚家军的面前,已经是一条绝路了,另一边,努尔哈赤一声令下,八旗军开始了轮番的进攻,双方又一次陷入了防守和进攻的循环中。明军不利的是,火器,是需要弹药的。车阵终究支持不住了,戚家军迅速摆出了鸳鸯阵,开始了和八旗军的肉搏。

虽然消灭了很多的八期军,但是寡不敌众,包围圈被打的越来越小。总兵“陈策阵“,在斩杀了十余人后,力竭而死;总兵“童仲揆”看到局势后,欲撤出战场,但统帅戚金拉住了他的马,对他吼道:“大丈夫报国,就在今日!”听完,“童仲揆”转身又一次杀入了战场。战斗持续到了傍晚。

戚家军拼到了最后几十个站着的人,将戚金和童仲揆围到了中央,依旧保持着“鸳鸯阵”,四方的八旗军,已经没有敢上前肉搏的了,后退几步之后,一阵箭雨。这一场战役中,明军不到万人,拼光后,消灭八旗军上万余人,在有的史料中记载,称光在火炮射击时段,就已经射杀了数万人八旗军。

清朝的《明史》,或者是明朝的《明实录》,都对此一役中,血战的川浙军团表示出了无比的赞誉。幸存的几个突围或者是辽阳幸存的戚家军,明朝朝廷派人前来慰问,但这些士兵们都没有要朝廷的重赏,他们唯一的愿望,希望能够在去战场上,为死去的将士们报仇。“辽阳之战”后,他们也完成了自己的愿望,都牺牲在了此役中。

戚家军为何如此厉害?概因严酷的军纪。戚家军军纪之严酷,在明代可谓独一无二。

戚继光治军有个诀窍,那便是“杀”。你要是生在当时,光荣地成为戚家军的一员,先来看看你有多少次机会被杀吧。

临阵诈称疾病者,斩。临阵抛弃军器者,斩。埋伏作战,遇贼人不起以及起早者,队长斩,士兵捆打。

你若是鸟铳手,在演习或是实战中开枪开早了,斩;队长若发现不告发的,一起斩。你若是负责保护鸟铳手的近战兵,若鸟铳手阵亡,你也将会被斩偿命。

凡是临阵退缩者,允许甲长割兵耳,队长割甲长耳,哨官哨长割队长耳,把总割哨官哨长耳。收兵回营,查无耳者,斩。

一人退却则一人被斩,全队退却则队长被斩,队长殉职而全队退却则全队被斩。

当然了,不服长官者,令不行、禁不止者,杀平民冒功者,奸淫妇女者更是斩无赦。

此外,行军途中你若是尿急擅自离队小便者,割耳;喧哗说话者,捆打四十。训练也还有考核,凡成绩在中下的,捆打;凡兵逃走同队之人各自捆打。平时除了统一唱军歌之外,没有任何的娱乐活动,不许拉家常煽动乡愁,更别说喝个小酒玩个牌啥的了。

其实,古往今来,但凡是无敌的军队,其代表将领无一不是军纪严酷,我们且来看。

战国时期有本名为《尉缭子》的兵书,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武经七书”之一,为后世无数的将领所推崇。这部兵书的核心就是两个字,“重刑”。书中鼓吹说:“古之善用兵者,能杀卒之半,其次杀其十三,其下杀其十一。能杀其半者,威加海内;杀十三者,力加诸侯;杀十一者,令行士卒。”

注意,这里所说的杀卒不是指杀敌人的士兵,而是杀自己的士兵。所以像白起项羽等杀降大户,都算不上“威加海内”。

还有岳飞,军纪同样很是严酷。虽说民间流传甚广的“戚继光斩子”是纯粹的传说,可岳飞斩舅却是货真价实记载于宋代史学名著《三朝北盟会编》中的。

当时岳家军在宜兴,有百姓投诉他的舅舅姚某骚扰乡间。岳飞是个大孝子,于是便先告诉了母亲,并责备姚某说:“舅舅所为,牵累到我,如若再犯,我能容,怕军法不能容。”对此,母亲也曾苦苦相劝,此事就算过去了。可不料几天后,岳飞和部将押马行军,姚某也随之同行,突然,心怀怨恨的姚某飞马往前奔驰了数十步,拉起满弓,回身对着岳飞就是一箭,幸好没中。岳飞催马过去将其擒住,“令王贵张宪捉其手,自取佩刀剖其心,然后碎割之归。”

岳飞是南宋中兴四将之一,后来宋孝宗在为其平反时,对其儿子岳霖说了句盖棺定论的话,“卿家纪律,用兵之法,张(张俊)韩(韩世忠)远所不及。”

还有隋朝开国第一名将杨素,性好杀人,每次打仗前都要故意挑错,帐前当场斩兵斩将,少则十几人,多则数百人,可自己却“流血盈前,言笑自若。”两军对阵时,他也从不指挥整军压上,而是先派一两百人上去厮杀,务必要求取胜,不能胜而败下阵来的,不管剩多少,全部斩首。然后接着再派几百人上去厮杀,一直如此,直到取胜为止。

所以,杨素的部下对他极为敬畏,作战时全都抱着必死之心,以至于杨素戎马一生未尝败绩。

当然,说了这么多杀人不眨眼的将军,你可千万别认为光靠一个“杀”字就可以当名将了,要真如此的话,不兵变才怪。严酷如杨素,对跟随他征战的将士那是“微功必录”,上奏皇帝请功封赏。所以,在杨素手下当差虽有被杀的危险,可立功封侯的机会更多,因此隋朝的将士都愿意随他出征。